于淼教授教你处理顾虑重重的糖尿病患者

2015-06-18 17: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JAMA 发表的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8 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11.6%,而糖尿病前期更是高达 50.1%。

虽然糖尿病人群庞大,但该病的异质性却非常强。ADA-EASD 立场声明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是糖尿病诊治的关键。我们不希望此声明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应该以可操作的方式应用到日常诊疗中去。

为此,在本期专家讲堂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于淼教授从两个典型病例入手,为大家详细分析如何将临床指南和循证证据应用到临床实践,实现个体化治疗。

病例 1

病史:

女性患者,72 岁,有 T2DM 病史 14 年,伴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同时有 IgA 肾病(肾脏穿刺确诊),骨量减少;子宫内膜癌术后,化疗后 3 个月。明确有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血糖控制方面先后服用「拜糖苹+格华止」、「达美康+文迪雅」、「达美康+艾可拓」,目前服用「达美康 60 mg qd + 艾可拓 15 mg qd」已持续 3 年余。降糖治疗后体重共增加 3 kg,近半年体重下降 2 kg(可能跟化疗和糖代谢紊乱有关)。

近期感到口干、乏力,多饮且夜尿增多,否认视物模糊及肢端发麻。偶尔于进餐延迟或运动后有低血糖反应,加餐后可缓解。

查体:

BP 130/80 mmHg,BMI 24.8 kg/m2,腰围 72 cm,心肺腹查体无殊;黑棘皮症(-)双下肢不肿,足背动脉搏动对称有力,双下肢浅深感觉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等检查:

平时自测空腹血糖(FBG)9-11 mmol/L,2 小时餐后血糖(2 hPBG)12-16 mmol/L。入院测 FBG(静脉)9.6 mmol/L,2 hPBG(指尖)16.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2%;8 h 尿白蛋白排泄率(8 hUAE)5.78ug/min,血 CR 102 umol/L(eGFR 46 ml/min);ALT 11 U/L,LDL-C 2.2 mmol/L,TG 1.7 mmol/L ,HDL-C 0.9 mmol/L。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I 期(DR-I),冠脉 CTA 不支持冠心病(CAD)。

患者临床情况分析

该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未达标(于淼教授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高于 9% 都是很难被接受的,有出现急症的危险)。

患者经济条件一般,靠退休工资生活;对糖尿病管理期待很高,自我管理很严格;教育水平较高,疾病及用药知识较丰富;对用药安全性顾虑多,总是要医生回答很多问题,诸如降糖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低血糖风险、心血管安全性、对骨代谢的影响、肿瘤的风险等等。

指南立场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一般情况下应控制患者 HbA1c<7%,但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 HbA1c 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于淼教授认为即使放宽也不能高于 9%)。

ADA-EASD 立场声明建议: 降糖治疗目标为餐前血糖 7.2 mmol/L,餐后血糖 10.0 mmol/L;HbA1c 严格目标值为 6.0%-6.5%(适用于年轻、健康人),宽松目标值为 7.5-8.0%+(适用于老年人、有合并症、易发生低血糖的人)。

另外,决定降糖程度的因素还包括:患者的态度和预期治疗程度以及医疗资源和支撑体系情况。如患者的态度积极、预期高、医疗资源情况好,则可将血糖控制目标制定地相对严格一些,反之则宽松。

ADA 糖尿病指南中将降糖药物特点按照降糖效果、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风险、不良反应和费用情况进行了归类标记。以降糖效果强弱为例,磺脲类可使 HbA1c 下降 1.5%-2.0% 左右,而 DPP-4 抑制剂可使 HbA1c 下降 0.8%-0.9% 左右。

因此,若患者的 HbA1c>9%,可考虑起始联合治疗;若患者的 HbA1c>10%,则三药联合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考虑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

病例分析

患者老年、病程不短(14 年)、偶尔有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一般、医疗资源和经济情况一般,但未见明显并发症、未发现明显心血管疾病证据、态度非常积极、预期高;综合来看,把降糖目标值设定为 HbA1c 降至 7.5% 左右比较合适。

而该患者 HbA1c>10%(为 11.2%),因此可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

另外,由于胰岛素已有 90 多年历史,胰岛素类似物也有 20 多年历史,在临床各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已非常成熟。因此,患者对药物安全性的诸多顾虑可以给予很明确的答复:

即使是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胰岛素也可以使用,只是需要酌情减量;低血糖风险虽然存在,但胰岛素类似物本身的特点使低血糖风险降低,且患者对自己管理严格,能规律饮食和运动,低血糖风险也会因此降低;胰岛素类似物导致体重增加的风险相对较小;目前尚未发现胰岛素会增加心血管风险,且未见报道会对骨代谢产生影响;优泌乐系列胰岛素目前尚未发现有导致肿瘤风险。

那么,该患者是否仅有胰岛素治疗一种选择?GLP-1 途径的药物是否可以使用?于淼教授具体为该患者制定的是何胰岛素方案?最终血糖控制效果如何?另一个精彩病例又讨论了些什么?

点我观看于淼教授的精彩讲解完整版 >>

编辑: 沈亮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