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骨骼动力学牵引器(ISKD;Orthofix)是一种较新的肢体延长装置。较之传统髓外牵引装置,该技术通过髓内插入延长钉其预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最近,澳大利亚墨尔本Alfred 医院的Kemble Wang, MB等在J Orthop Trauma杂志上刊登了其应用该技术的病例报告,作者认为,该技术用于肢体延长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图1.ISKD在股骨中的应用示意图。A为大转子尖端至截骨断端之间的距离。
B为远侧断端中髓内钉较粗部分的长度。
该研究中共涉及2004年至2009年接受ISKD治疗的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11例股骨,5例胫骨。15例患者的适应症为创伤性肢体短缩,另1例患者为肢体先天性发育不全。评价措施包括肢体延长程度,延长率,骨痂硬化时间,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等。
随访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的治疗,X线片证实肢体延长满意。下肢平均延长35 mm (21–75 mm)。平均牵引指数为1.21mm/d(0.20–2.50 mm/d)。平均骨痂硬化指数为47.8d/cm(27.8–112 d/cm)。髓内钉的远侧断端部分较粗的一段长度少于100mm可能与髓内钉逸出有关(牵引指数1.5 mm/d)。6例患者骨再生较差,需要实施植骨。骨再生较差的原因可能与以前骨延长手术的次数有关。3例患者出现髓内钉牵引困难,需要在麻醉下实施闭合性牵引操作。无感染,畸形愈合或关节挛缩等病例出现。
表1.髓内钉逸出的可能相关因素
表2.髓内钉牵引困难的可能相关因素
表3.骨再生差的可能相关因素
表4.股骨延长vs胫骨延长情况
表5.关于ISKD应用的其他研究报道
表6.ISKD与其他髓内延长装置的比较(包括该研究)
最终,作者认为ISKD是一种矫正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虽然其并发症并非少见,但标准化的应用该技术可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处理。
【相关知识】Witt和Jagger(1977)首先提出应用体外电磁波控制髓内针的骨延长技术,后经Guichet、Baumgart的改进而进入临床应用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髓内全植入延长器:Orthofix研制的髓内全植入应力骨延长器(intrame dullary skeletal kinetic distracter,ISKD),是通过术后肢体的旋转运动作为动力,使髓内针内部机械传动装置实施骨延长,并依据体外的检测结果指导患者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