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T2015:韩雅玲院士谈冠心病介入治疗

2015-11-30 19: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杨源
字体大小
- | +

2015 年 11 月 27 日至 29 日,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主席韩雅玲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韩院士表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研究须跟上国际前沿,采取具备循证医学证据的最有效治疗手段,及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血运重建,并应用良好的抗栓药物及二级预防药物。除此之外,还应致力于提高个体化治疗水平,包括器械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综合治疗方法等。无论治疗手段多么高级、多么先进,如果不能正确地应用、不能个体化实施的话,患者获益就非常有限。

个体化治疗和我们所说的精准医疗有一定关联,虽不完全相同,但目标一致,即患者获益最大化。我们不仅要注意一个群体,还要注意到每一个个体。

谈及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韩院士提到,几乎所有上过支架的患者,包括搭桥患者,术后关注的都是如何保持治疗血管的通畅,如何对抗血栓,这包括数种抗血小板药的使用。

如患者合并房颤,治疗中还需加用抗凝药等。如何能够恰当地用药,在达到抗栓效果的同时见好就收,不引起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是个难题。因为心血管病患者常常既是缺血高危人群又是出血高危人群,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等于腹背受敌,两方位作战,既要对抗患者身上的血栓风险又要帮患者应对出血风险。由于患者是全身治疗,进入体内的抗栓药物不会只作用在心血管部位,虽然我们希望如此但它依然会随血药浓度分布全身各部位,这就可能导致出血,例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这也是需要多学科交叉治疗的原因。

有研究提示,心梗合并大出血是导致心脏病人死亡的最重要因素,这两个原因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患者死亡率高达 10% 以上,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出血,第三位才是心梗本身,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大出血给病人带来的恶果要超过心脏病本身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在应用任何抗血栓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出血的防治,尤其是大出血的防治,而这仅靠一个系统的专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涉及全身各个部位多个脏器的出血和保护。而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尚缺乏足够证据,这恰恰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遇最困惑的地方,是一个盲点或者死角。

召开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其动力在于针对死角及盲点问题,或者是临床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集中发挥各个学科专家的智慧、经验和专长,共同应对疾病挑战。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碰撞、互相协作、经验分享、知识共享以及学术交流,进行多学科交叉,才能使疑难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科技的进展日新月异,韩院士表示,我们心血管医生要跟上国内外发展的潮流,不断掌握前沿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治疗方法。但更关键的是,掌握这些方法后能否更好地治疗病患。好的技术并不意味着患者能得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知道什么样的病人用什么样的技术才是最好的,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这非常重要。

最后,韩院士强调了需要「整合多科力量,解决交叉问题」,这也是本次会议包括指南共识制定中最重要的地方。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