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岱教授:重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2012-11-05 16:29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陈韵岱教授

在本次长城心血管会议上,陈韵岱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丁香园采访。

丁香园:陈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我们知道,陈主任对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做的研究比较多,那么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是怎样的,发病趋势如何?

陈韵岱教授: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现在才成为关注点的原因主要是:这个不是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问题,而是全球关注性别跟心血管之间的关系时间较晚,临床上新的技术和药物的研发大部分入组的病例男性数占了2/3的比例甚至还更多。目前大家很困惑这些药物和技术是不是对女性同样有效,或者是不是有个体性的差异,这点在研究价值和流行病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关于女性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资料少未知东西较多,如果现在再不加以关注就会更加延误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视。

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料少,以目前的资料,大范围的、前瞻性的、有规模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于疾病的发生、病因、预后未知的内容较多,所以需要尽多尽早的针对女性健康做一些有价值的有临床意义的临床研究,包括注册研究。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我们能知道的有几点发病特点:

第一:威胁女性心脏健康的头号杀手不是肿瘤,不是乳腺癌等其他原因,还是跟男性的危险因素一样是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是同样的特点。

第二: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目前有效的一期预防,二期预防,有效的药物治疗、器械和技术的治疗对于女性和对于男性是一样有效的。

第三:当然女性心血管疾病也有一些不同的特征,这包括一个是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现比男性晚,这可能的原因与女性的就医延迟或绝经前的保护有一定的关系。另一个是女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后,预后比男性差,以急性心梗为例,在急性期和围手术期的死亡率比男性高,这点在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是一致的。

第四:在治疗率方面,尤其是采用新的技术方面,女性的治疗率比男性低。

总得来说,由于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现的晚,一旦发生预后差,采用新的技术比例低,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在未来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控制方面,不仅仅是针对女性个体的疾病控制,由于女性承担着很大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女性个体心血管健康的控制对家庭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是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

丁香园:另外,我们知道,陈主任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女性健康研究小组组长,今年3月份,您牵头组织了关于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请陈主任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将会对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哪些切实的作用呢?

陈韵岱教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跟女性的年龄、职业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收入、所处地域等都有相当的关系。为什么要做关于女医师的心血管疾病的调查,虽然影响因素太多但是我们还是想拿到第一手关于女医师的行列中,最应该关注健康的人群中,她们对女性心脏健康的了解有多少,如果我们干预了以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否会下降,对于单一职业的女性心脏健康的调查,可能会便于我们后续的随访登记。由于医师的职业、岗位和就医的行为相对固定,对她们的随访是有意义的、可行的。目前在全国将近47个中心正在进行女医师的心脏健康的问卷调查,有一千多例的资料已经回库,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域比较广泛,这个项目我们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正式启动,目前进展比较顺利,也得到了公益性的支持。我们也希望明年的长城会能把第一期的资料再汇报给大家。

丁香园:您在10月13日给我们做了主题是“心内科门诊患者血糖筛查流程研究的启示”这一讲座,那么心内科医生在管理血糖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陈韵岱:这是流程是目前做的比较经济、速度比较快和跟临床的疾病管理非常直接的项目,是我个人比较愿意牵头做的一个项目。目前全国有10家示范医院在心内科进行筛查血糖异常的人群。

大家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如果合并糖尿病预后是很差的,糖尿病一旦发生往往对大血管如心脑血管的损害更早于糖尿病对人体的损害时间,有可能提前几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心内科对于高危的人群应该早了解患者是否有血糖的异常。对于糖尿病患者最终的事件大部分都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早期了解患者血糖的情况,早期干预来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是临床医生有个困惑就是心内科医生怎么来诊断糖尿病,诊断出来后怎么把患者介绍到内分泌专业的医生队伍那去进行必要的治疗呢。所以创造出这个筛查流程,针对如何增加病人做血糖异常的检测,在门诊设一个流程,我们检测七千多例患者的随机血糖,将这些患者中存在的高危数值的患者再继续做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检测,最后在可分析的6200多例中,通过这个流程,新发现糖尿病病例增加了12%,这对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异常是非常有意义。

丁香园:抗栓治疗已经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抗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减少血栓的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那么我们该如何掌握平衡之道?如何使用抗栓药物呢?

陈韵岱教授: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我简单阐述一下。使用抗血管药物、抗凝药物就是为了降低血栓形成,现在普遍认为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脑血管事件。但是抗栓治疗是个双刃剑,用过量或用于不合适的病人就会造成病人出血,如脑出血、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都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强调尽量选择效果好、安全性更高的抗栓治疗药物,但是目前的药物大多数都是符合这个要求的,所以我们医生要做的是对待病人要个体化,并不能完全按照指南来处理,不能所有病人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同样的用药剂量、同样的用药方案。

丁香园:生物可吸收支架是陈主任之前研究的一个课题,那么药物支架与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介入治疗上有何差别?在今后的应用上,两者有什么不同?

陈韵岱教授:支架本身是一个冠心病患者有重度狭窄后用来改善血流以改善心肌灌注,减轻心绞痛,改善生活质量和在急症期改善生存的一个技术手段。已经存在的支架技术,从1991年的裸支架到2003的药物支架,再到2006年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这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避免不良作用的过程。

可吸收支架主要是希望植入后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能完全消失在人体内的支架,它的亮点是既完成了在早期血管狭窄的时候能保持血管的畅通,同时在内膜完全修复和管腔重构后又能慢慢被人体吸收,不会引起新的炎症和其他我们所担心的比如永久不能消失的多聚脂膜支架所造成的持续的炎症形成的血管瘤、晚期血栓等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物可吸收支架还不能很快完全应用于临床,因为毕竟像裸支架、药物支架在全球应用于这么广泛的人群总体近期和远期的效果是很好的。临床医生也不要因为一个新的探索就把原来很好的一些技术包括老的药物就完全抛弃了。我相信生物可吸收支架是很有应用前景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与裸支架和药物支架共存。

丁香园通讯员:感谢您接受丁香园采访,祝您工作顺利!

编辑: 晓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