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 月 13 日的第一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张国刚教授就《精准医疗时代,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征程》做了精彩的演讲。
张教授提到,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 2015 年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initiative) 后,精准医疗已成为眼下医学界最受关注和热议的时代概念。2016 年 3 月 8 日,中国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疗研究等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标志着我国的医学研究进入精准医疗时代。
精准医疗概述
医疗从本质上讲包括诊断、治疗、预防三个方面,精准医疗即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式,通过检测基因的变异,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作用等,准确地治疗和预防疾病,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精准医疗是对现有医学模式的革命和创新。
实现精准医学的核心,是构建跨越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知识网络和平台,其中涉及信息技术利用、基因组学研究、大数据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等多方面,包括证据支持研究、方法创新、检验并最终应用,建立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形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进而实现精准治疗。
精准医疗以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生物医学分析的日渐成熟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前提,将逐步建立「个体化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生物学特征制定不同的医疗方案。
詹启敏院士在讲座中提到精准医疗「六大要点」时曾强调其中三点,一是,精准医疗的主战场在医院和社区;二是精准医疗的核心人物是临床医生;三是临床医生要适应精准医疗的变化。
心血管疾病与精准医疗
实现精准医疗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个是「盲人摸象」,切记以点概面。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非常复杂,如何将精准医疗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去,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一如盲人摸象,缺乏对精准医疗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另外一个误区是「房间里的大象」思维。意为对于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要地位视而不见。
研究发现,有些冠心病患者即便是 LDL-C 已经达标,但是依然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基因检测提示这类患者有冠心病高风险等位基因。因此应用调脂药物之前检测冠心病的等位基因,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关于措施。精准医疗时代的 RCT 实验设计内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检测将常规应用到临床试验中
高血压的精准医疗进入新时代,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来决定降压药物的使用。
总结
精准医疗是针对每个个体的基因谱,进行个体化的检测、预防和治疗,给传统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对与老年人这个特殊人群,美国的三大学会新近发表的老年心血管十大要点指南里强调,尚无针对 75 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试验,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疗效均参照其他人群。因而精准医疗在老年医学中为治疗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