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中心成立 开启规范化管理新时代

2016-09-09 21: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6 年 9 月 9 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 2016 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期间,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房颤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房颤中心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办,得到拜耳的支持。现场十余家媒体参与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重视房颤危害,房颤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房颤是 21 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 1000 万,新发患者不断增多,疾病负担逐渐增大。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且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大的威胁。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 300 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 49 亿,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对房颤严峻的疾病负担,我国房颤的管理仍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我国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患者知晓率仅为 40%。当前医疗环境下,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对出血风险顾虑重重,患者抗凝药应用率仅有 30% 左右;房颤诊疗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基层诊疗水平有限;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长期治疗依从性较低。因此,开展房颤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霍勇教授.png
图 1 霍勇教授致辞

优化房颤综合管理,规范房颤诊疗体系

国外相关经验已经证实,建立房颤中心可有效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参考国外先进的房颤管理模式,结合我国房颤管理的实际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中心及房颤综合管理体系,是降低房颤发病、死亡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黄从新教授提到,现阶段我国房颤防控主要存在:房颤早期诊断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新型技术仍需普及、房颤长期管理欠缺 4 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但要加强临床医师自身水平,更需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起完善的房颤管理机制。中国房颤中心将携手多方力量,从房颤早期筛查、卒中精准预防、普及规范新技术、房颤综合管理等四大板块建设入手,并成立与之对应的四大专项专家协作组,全面优化我国房颤管理,持续提高房颤诊疗质量。

黄从新教授.png
图 2 黄从新教授发表讲话

不改初心,构筑房颤管理新防线

中国房颤中心以树立我国房颤管理标杆,全面优化房颤管理体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进而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项目启动仪式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进一步强调了房颤中心的建设可显著提升我国房颤防控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纳入国家重点工作规划。同时,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健康防控战线,为实现我国心血管事件拐点贡献力量更是中国心血管专家始终不改的初心。

启动会.png
图 3 启动仪式现场

鉴于我国房颤卒中的高发和较低的抗凝治疗率,中国房颤中心率先开展房颤抗凝规范化管理,它的成立,标志我国房颤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是我国房颤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编辑: 王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