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动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其主要机制之一为血小板反应性增强。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糖尿病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一代 P2Y12 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都表现出较氯吡格雷更有力的抗血小板及减少血栓形成的能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如此,但这两者在降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风险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普拉格雷和替格瑞路的获益主要归因于血小板抑制能力,所以两者在糖尿病中的不同获益可能是由于药效学之间存在差异。为此,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 Angiolillo 博士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比较糖尿病合并冠脉疾病患者中,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药效学的差异,研究发现,两者在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性上药效相似,研究结果发表在 Circulation 杂志上。
研究纳入 50 名糖尿病合并冠脉疾病并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随机分为普拉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普拉格雷组患者服用 60 mg 负荷剂量后以 10 mg qd 维持一周,替格瑞洛组患者服用 180 mg 负荷剂量后以 90 mg qd 维持 1 周。
研究通过 4 种不同的方法评估这两种药物的药效学,这 4 种方法是:VerifyNow P2Y12、VASP、光密度比浊法(LTA)和 Multiplate 法。研究主要终点为通过 VerifyNow P2Y12 比较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治疗 1 周的 P2Y12 反应单元(PRU,反映血小板反应性)。
研究结果表明,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负荷剂量及维持剂量均明显减少 ADP 和非 ADP 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性,负荷剂量 30 分钟和 2 小时后,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 PRU 相似,1 周后,替格瑞洛组 PRU 显著低于普拉格雷组,但通过其它 3 种方法测定的两种药物的药效学在各个时间点均相似。
另外,除了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性,研究还发现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均显著减少血栓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非 ADP 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性,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研究总结,尽管既往临床研究显示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在缺血事件获益上可能存在差异,但药效学研究未能证实孰优孰劣,因此,在药物选择上应综合患者治疗方案及是否存在禁忌证等多方面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