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心血管疾病下降拐点目前尚不清晰

2016-09-29 18: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维
字体大小
- |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在「2016 年世界心脏日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从「2525 计划」谈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预防》的报告。以下为报告内容实录,略有删节。

今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注定是我国在疾病防治方面的里程碑式会议。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即「健康中国 2030」。那么,具体的落地计划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的具体目标。如 WHO 在 2013 年提出的「25 by 25」计划,即与 2010 年相比,到 2025 年前将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这四大类慢病引起的 30~70 岁间过早死亡率降低 25%;在疾病筛查和社会层面,将过量饮酒相对减少 10%,体力活动不足人数相对减少 10%,食盐量相对减少 30%,吸烟率相对减少 30%,血压水平未达标比例相对降低 25%,糖尿病和肥胖停止上升;在医疗技术干预层面,达到至少 50% 的高危患者可以获得药物治疗和医生治疗,以防止心脏病和卒中,达到 80% 的基层医疗机构有用得起的基本药物和技术设施。

而在这四大类慢病中,如要达成「2525 计划」的目标,按科学算法,具体到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要降低 34%,即相比于其他慢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率应更高。

2013 年时,由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率团参加了 WHO 的防治大会,我国履约并承诺将实现「2525 计划」这一目标。而到现在,结合「健康中国 2030」再来看这一目标,如何真正看到心血管疾病下降的拐点,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

如何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和死亡?医生和社会都面临着要跳出医学专业圈,上升到社会范围内的宣传、教育、指南推广的思考和实践高度,尤其是要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

因为我们已经可以从大量临床数据看出,心血管疾病发病后的改善非常有限,这不是表明医疗救治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发病前干预足够多的人群,如何在发病前干预足够长的时间,这已经是医院围墙外面的事情了。全人群的干预,应真正达到从国家层面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目标。

因此,世界心脏日最重要的主题,还是要促进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如何拥有健康的心脏?如何降低心脏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而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我们现在强调的方法是筛查。即在众多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根据危险因素数量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对中高危人群筛查的手段,更有效地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在专业角度,我们将于近期公布《2016 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以便为疾病筛查和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借每年的世界心脏日之机,不断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成为常态化。

编辑: 王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