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教授:探索医疗行业的大数据之路

2016-11-02 12: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大数据」一词,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时兴已有时日。但是真正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还是在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的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互联网+」,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国也迎来数字健康时代。在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就大数据医疗相关话题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

马长生.jpg

接轨「大数据」,传统医疗遇挑战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慢病挑战日益加剧,医疗资源压力巨大。马长生教授指出,缓解医疗资源压力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既有的医疗模式。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如何切中用户痛点、创新服务模式依旧值得探讨。

传统医疗行业发展多年,其固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致使转型难度不容小觑。例如,每日递增的医疗数据为医院的数据存储、集成、调用等应用带来巨大压力。除了数据规模巨大之外,医疗行业的数据类型和结构极其复杂,如胶片及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B 超、病理分析等业务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存储复杂,并且对传统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国家心血管临床数据服务平台(CNCDR)的建立,依据我国市场需求及国内行业标准,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规范、标准和结构化录入,并加以分析和分享,首次将大数据时代的临床信息化应用与心血管学术领域紧密结合,改变了临床领域格局、突破临床工作中最迫切的挑战,进而推动建成了国家级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

直面「大数据」,心血管痛点待解决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的首要问题。根据《2015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统计结果,心血管病死亡高居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尽管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虽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与国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诊疗实践中面临着三大「痛点」:1、临床数据分散,信息处于孤岛状态;2、影像技术受限,精准诊断亟需加强;3、院后管理欠缺,患者再入院风险高。

大数据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治疗等方面已给临床实践提供了相关指导。马长生教授简要介绍了传统方法在研究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有着诸多局限性。

而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患者中心成果研究所(PCORI)的一项研究,采集了美国 3000 万人的医疗保健数据,聚焦于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的疗效。这一研究体现了当前数据收集能力的强大,为更全面和精确的分析工作提供了可能性。马长生教授认为,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医疗得到各种疾病的发病与治疗模型,对疾病的诊治及预后进行相关预测,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

此外,丹麦、瑞典及英国均走在了大数据医疗研究的前沿,通过对其国民医疗数据进行分析,不仅探究遗传对心脏病的影响,更做出了应及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 PCI 治疗以降低死亡率的临床指导。这些大数据医疗的前沿研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转换「大数据」,「精准」助力未来医疗

我国拥有全世界潜在规模最大的临床数据资源,有效应用大数据医疗可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压力。此外,大数据医疗还与精准医学密切相关,其在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效益、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拥有很大的潜力。

精准医疗是一种综合了个体遗传、健康习惯、生活环境差异等众多影响个体健康因素的疾病预防与处置概念,其有可能会改变当前的医疗模式,在心血管领域可改变现在对患者「一刀切」的药物治疗模式,最终达到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个体化剂量的药物治疗。大数据医疗与精准医学密切关联,作为精准医学的一个技术手段,其与基因测序等生物医学技术共同促进了精准医学的发展进步。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在提高医疗保健和改善人口健康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若想成功地发挥这种潜力,还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心血管诊疗的信息化平台,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采集、管理、使用和共享,进而创造卫生经济价值,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飞利浦心血管大师讲堂

编辑: 贾小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