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教授:老龄化社会院后慢病管理的应对策略

2016-11-21 11:46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6 年 10 月 13-16 日,长城会首次与世界心力衰竭大会 2016(WHFC 2016)和国际心血管药物治疗学会年会(ISCP)联合召开。众多心血管领域的精英济济一堂,就心血管病预防、康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等新兴话题展开讨论,为学界呈现了一场饕餮盛宴!丁香园有幸邀请到了张健教授,请他和大家谈一谈院后慢病管理相关话题。

ccvideo


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挑战日益加剧,您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应对挑战,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张健教授: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好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老龄化是国家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同时医疗系统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慢病患病率高、失能伤残的发生率高、医疗资源的消耗大、人力资源消耗大等。

在今年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和全部常委提出的健康中国概念,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为实现这个目标,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更多地向民众传播疾病预防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疾病来得晚一些,伴随疾病生存的时间少一些,更多的在健康状态下生活。

就像今年长城会提出的口号之一,「健康科学,科学健康」,号召医务人员,通过对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教育,强化疾病预防的观念,从而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和慢病挑战。

2. 我国的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心力衰竭正成为 21 世纪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院外管理与康复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张健教授: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是目前唯一一种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患病率在近年来逐渐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很高,基础疾病基数大。另外,儿童西化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人群的增多,糖尿病也更多。所以心力衰竭的储备军逐渐壮大。

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强调院前管理。和预防慢病一样,要加强对普通人群健康知识的教育,让人们的基本健康状态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减少肥胖,良好地控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从源头上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一旦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在医院需要积极给予治疗,出院后,让患者带着自我管理心力衰竭能力的知识返回社会,从而形成一个病患自我管理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心力衰竭的防治真正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3. 现有的医疗体系以「疾病应对「为主,注重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您认为未来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向」院前「和「院后」延伸?面对这样的发展方向,医院和患者应该如何从观念和实践上加以准备?

张健教授:医生对患者的全程管理理念,正在逐渐潜移默化。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强调了疾病的预防及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从医疗行为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生不仅要做中下游的医生去治病抢救患者,同时也要做上游的医生,即要治未病;指南中也强调了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和教育。

让患者真正认识到患病以后,应如何配合医生来治疗,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发作。只有通过贯穿全程的闭环式疾病管理模式,才能使患者的全程管理真正得以实施落地。

4. 领先的医疗行业在寻找慢病管理的突破点。其中,飞利浦提出「健康关护全程」的理念,通过健康生活的方式、疾病预防、提高诊疗效率、实施家庭护理几个环节,打造健康管理的完整关护周期。对此您怎么看?

张健教授:患者的全程管理实际上是社会的任务。大到国家,小至家庭,具体到每个人,特别是患者,首先要建立一个全程管理包括自我管理的概念,且这项工作也离不开公司的支持。飞利浦公司所做的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同时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作为一个示范,在未来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小结

2015 年的中国心血管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城乡居民全因死亡率之首,心血管疾病住院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对于院内管理的迅速发展,院后管理一直是中国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加强院后管理,实时监测患者用药以及病情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再入院及病情加重事件,对于提高中国心血管实践的整体水平意义深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飞利浦心血管大师讲堂

编辑: 贾小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