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经验:ICD 植入术后感染了咋办?

2017-07-30 15:39 来源:丁香园 作者:Tylen
字体大小
- | +

近日,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 Anne B Curtis 分享了一则临床实践经验,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处理关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发生的感染。全文于近期发表在 Practice Update 网站。

  1. 初步评估和管理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后,若患者出现皮肤红斑、疼痛、肿胀或者 ICD 囊袋放电,或者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或血白细胞计数增加,都应怀疑患者发生了 ICD 感染。皮肤糜烂及明显可见的硬体则意味着装置已被感染。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早期再次手术(例如由于导线移动)、血肿、发生器置换、升级程序、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和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合并症。

在部分患者中,缝线脓肿或缝合线处轻微发红可用口服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解决。医生绝对不可以打开囊袋进行清洗,也不应穿刺囊袋以获取培养样本。另一方面,获取血液和伤口样本进行培养非常重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能有助于诊断,但不一定能够区分血栓和感染性疣状赘生物。导致感染的最常见微生物是葡萄球菌属。选择抗生素类型和治疗时程时建议咨询感染科医生。囊袋感染的持续时间为 10~14 天,心内膜炎可持续 4~6 周。

大多数确认囊袋感染和所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需要移除全部硬件、导线和发生器。新植入不久的 ICD 的导线可通过简单牵引移除,一旦植入 ICD 6 个月以上,则移除导线较为复杂。这些手术都需要导线移除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开展。如果患者在更换发生器之后出现了感染,则导线取出会更加复杂。在 CRT 除颤器治疗中,若冠脉窦导线不是近期植入的被动固定导线,则可能给移除导线带来麻烦。另外一个重点是,医生不应该仅仅简单地切断囊袋里的导线并移除发生器。这种做法几乎无法治愈感染,还会增加移除导线残余物的技术问题。

2. 感染治疗期间患者管理

对于因感染而移除了 ICD 的患者,则需等到完全消除感染且抗生素治疗完成才可以植入新的装置(通常换为对侧)。如果抗生素治疗需持续数周且可以安排门诊管理,则在此过渡期间患者需堤防心源性猝死。这是使用穿戴式除颤器的最理想情况之一。这种方法在不依赖起搏器的患者中比较有效。移除感染的皮下 ICD 时也可用类似方法。

然而,对于移除 ICD 但依赖起搏器的患者,处理方式会相对复杂。患者需在院内使用经静脉临时起搏器,直到植入新的 ICD,或者植入永久性主动固定心室导线。这种方法允许患者更多的活动,也允许患者在家接受感染治疗。经静脉导线可在植入新 ICD 时移除。如果起搏的原因是 CRT,且患者不依赖起搏器,则笔者会放弃起搏,直到可以植入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