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STEMI短期结局或存在性别差异

2017-12-12 13:01 来源:菲凡心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期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1。部分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一致显示,女性相比男性的不良结局风险明显更高。然而,关于性别是否是不良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或者女性不良结局风险相比男性更高是否依赖于基线特征和并发症的差异仍存在争议 2-8。因此,Dimitrios Venetsanos 等对 ATLANTIC 试验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旨在评估患者结局与性别的相关性。

研究基本信息

ATLANTIC 试验纳入 1862 例 STEMI 患者(女性 369 例,男性 1493 例),症状出现后 6 小时内,随机院前治疗(救护车内)与住院治疗(导管插入实验室内)患者除接受阿司匹林和标准临床护理外,另接受 1 次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治疗。所有患者随后接受替格瑞洛 90 mg,一天 2 次,疗程 30 天。此后,推荐替格瑞洛应持续治疗长达 12 个月。随访 30 天。主要结局指标:PCI 前 ST 段抬高未 ≥ 70% 的患者比例和 / 或在血管初始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IRA)中未符合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 3 级的患者比例。次要结局指标:在治疗 30 天时,发生死亡、MI、支架内血栓、卒中或紧急血运重建术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安全性结局包括 30 天治疗期间,大出血和小出血事件。本研究旨在探究性别与主要和次要结局的相关性,特别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局。

患者基线和围手术期特征

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年龄更大(69 vs. 59 岁,P < 0.01)、身体重量指数(BMI)更低(25.6 vs. 26.5,P < 0.01)、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风险评分更高(P < 0.01)、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卒中病史更多见;男性 PCI 治疗史更多见。男女患者的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仅少数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2. 时间延迟:从症状发作到院前 ECG(中位值,88 vs. 70 min,P < 0.01)和从 PCI 前到 PCI 后的血管造影术延迟时间(中位值,36 vs. 32 min,P = 0.03),在女性中时间延迟显著更长。

3. 手术特征、血管造影和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在女性比男性中更常见(39.7% vs. 30.4%,P < 0.01);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在男性比女性中更常见(88.5% vs. 83.7%,P < 0.01),以及血栓抽吸、GPⅡb / Ⅲa 抑制剂和静脉注射抗凝剂在女性中更少见。

女性患者的复合结局风险显著高于男性

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死亡、MI、卒中、紧急血运重建术或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复合结局风险显著高于男性(6.8% vs. 3.9%,未校正 HR 1.79,95% CI 1.12-2.86),如图 1。

1129_1.png

图 1 Kaplan-Meier 曲线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死亡、MI、卒中、紧急血运重建术或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风险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的全因死亡率风险相当于男性的 3 倍(5.7% vs. 1.9%,HR 3.13)。虽然在多变量校正后这差异有减小,但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HR 2.08,95% CI 1.03-4.20)。此外,女性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是男性的 2-3 倍(2.7% vs. 0.9%,HR 2.95),但在多变量校正后,女性并非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如图 2。

1129_2.png

图 2 性别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局相关,与随机化治疗无关

女性患者中 TIMI 血流分级 < 3 级的风险更低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初始血管造影时 IRA 中 TIMI 血流分级 < 3 级的风险更低(OR 0.67,95% CI 0.47-0.96);男性与女性的 PCI 前 ST 段抬高 < 70% 风险无显著差异,如图 3。

1129_3.png

图 3 性别与主要和次要结局相关,与随机化治疗无关

本研究表明,在计划行 PPCI 和抗血小板治疗的 STEMI 患者中,女性是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相比之下,女性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可能主要与年龄较大和合并症多相关。

相关文献

1.Bairey Merz CN,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6 Feb 7;47(3 Suppl):S21-9.

2.Mehta RH, et al. Am J Cardiol. 2012;109:320-6.

3.Kytö V, et al. Am J Cardiol. 2015;115:303-6.

4.Jakobsen L,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2;8:904-11.

5.Kang SH, et al. Am J Cardiol. 2012;109:787-93.

6.Lawesson SS, et al. Int J Cardiol. 2013;168:1041-7.

7.De Boer SP, et al. Int J Cardiol 2014;176:456-63.

8.Leurent G, et al. Arch Cardiovasc Dis. 2014;107:291-8.

编辑: 徐茹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