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防控艰难,中澳科学家强强联手化解难题

2018-12-06 10:1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中国只有 15% 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即使是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也只有 20%。」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阿努什卡 · 帕特尔在在首届中澳科技创新高峰研讨会上,用触目惊心的数据来描述全球慢病防控的艰难。

在此次中澳科技创新高峰研讨会上,阿努什卡 · 帕特尔教授所在的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将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CASISD)达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并由世界领先的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加入其中,共同促进中澳两国科研工作的全球推广和产出。

此次大会围绕能源、全球健康、人工智能和下一代材料等方面展开,丁香园采访到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阿努什卡 · 帕特尔,就全球健康中的慢病防控方面的问题,为我们讲述了中澳两国在慢病防控上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f6a3a2202ea806f36a74800d33a4d 副本.jpg

慢病防控的艰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一项针对 70 个国家 256,000 人的调查显示,医疗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 13%~32%,高昂的成本花销通常是很多慢病患者无法获得适当医疗照付提及的原因。而心血管疾病作为高发的慢病,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此,阿努什卡 · 帕特尔教授解释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与医生面对面的问诊情况。但是,临床上医生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澳大利亚的医生大概每个患者只有十几分钟的交流时间,中国的医生就更短了。」而且心血管患者的自我管理又与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身体信号自我监测、规范服药等细节密切相关。

得不到优质的治疗、自我管理又困难重重,让原本就难以防控的慢病雪上加霜。

除了高昂的看病成本与自我管理成本,慢病还存在令外一个被人忽视的现状:「现有的治疗方法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眼下最为要紧的工作是为患者找到精准的治疗办法与手段。」

如何实现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节约患者问诊成本,既能辅助临床医生,又能惠及普通大众,是当前学术界共谋的解决方案。

被赋予期望的 AI 

在澳大利亚,慢病患者的治疗是通过精准用药来实现的。个性化用药主要基于患者的遗传信息、用药习惯、身体素质等等,通过这些数据来为合适的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

如何获取个性化信息需要依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然而,对于市场上众多医疗 APP 而言,通常容易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即使下载了也不一定用;第二点,使用了以后不一定有效果。「现有的医疗智能发展迅速,但只有个性化适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这就需要一套算法。」

阿努什卡 · 帕特尔教授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同事共同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算法,它从医疗系统中提取患者的历史病例,然后基于这些信息,算出应该采取何种于措施,患者是否该吃药,是否应该继续用药及一系列检查。从而为患者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慢病患者实现精准治疗。

「这套算法并非是可以随便在网上下载的 app,它还需要适配。所以,这个算法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将其嵌入到某个 IT 系统中去,它的使用人群不一样,所需要适配的算法也不一样。」

这个算法不仅只针对心血管疾病,还针对其他的疾病,还有神经方面的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算法并不聚焦于某一种疾病,而是患者。」

这套算法在澳大利亚投入应用后,不管是疾病筛查还是治疗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血管预防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中国,阿努什卡 · 帕特尔教授的算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运用,他们正在中国研究一套新的系统,需要对原有的算法进行微调,新的系统由患者、医生、老人的家属三方群体使用。

「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算法必须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阿努什卡 · 帕特尔对人工智能表现了极大的信心:「我们能收集的这些数据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数据,还包括了购物习惯,交通习惯,保险信息等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算法能够挖掘出来个人的疾病风险以及高风险人群的用药。虽然这些也可以通过人工完成,但是人工智能作为辅助能大大提高诊疗方法的效率。」

三方合作共赢

「中国健康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基本医疗薄弱,只有做好基本医疗,才能保障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安全,才能更好的做到慢病防控。」

对于中国慢病防治的现状,阿努什卡 · 帕特尔教授剖析了中国慢病防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指出: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存在慢病管理上的挑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所带来日益加重的负担。

「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拥有 50 多年的管理经验,而中国是跨越式的发展,有很多创新想法。如果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把中国创新的思路带到澳大利亚去来促进中澳之间跨学科、跨国家的联合研究,就能够更好地帮助两国共同来应对慢病问题。」

b00a2d2dda7c49fd07ac6dbad512162 副本.jpg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澳科学家就中澳双方共同面临的全球议题进行深入对话与探讨,唯有深入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碰撞,才能为未来人类的难题提供解决的良方,这是双方科学家都着力描绘的蓝图。

参考文献:

John D. Piette, PhD, Justin List, MD, Gurpreet K. Rana, MLIS, Whitney Townsend, MLIS, Dana Striplin, MHSA, and Michele Heisler, MD, MPA. Mobile Health Devices as Tools for Worldwide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and Disease Management. [J] Circulation. 2015 Nov 24; 132(21): 2012–2027.

相关阅读:https://www.biomart.cn/news/16/2890119.htm

编辑: 翟超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