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Intern Med:男性HIV感染者更易形成冠状动脉斑块

2014-05-30 18: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如今HIV感染治疗方面的不断进展,使艾滋病相关死亡率显著下降;而随着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延长,逐渐出现了与其年龄相关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性疾病(CAD)等。然而,由于研究人群和试验设计的不同,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HIV感染者发生CAD临床事件的比例普遍较低,所以开展相关研究较为困难。

目前,相关研究可通过非侵入性方法检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即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此外,还可使用非显影剂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测量冠状动脉钙化(CAC)水平。

在普通人群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一些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中存在更多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但是,相关研究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更低辐射的冠脉CT血管造影来全面评估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成为可能。该方法能准确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脉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冠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等。众所周知,非钙化斑块和混合型斑块与斑块破裂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

基于现有先进的检查技术和理论基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Post博士等开展了一项多中心艾滋病队列研究,旨在明确男性HIV感染者是否比男性HIV非感染者更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发现,男性HIV感染者更易形成冠状动脉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性斑块。该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该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人群为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研究队列为1984-1985年、1987-1991年、2001-2003年招募的HIV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纳入标准包括年龄40-70岁、体重低于136kg、无心脏手术史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史。排除标准包括房颤、慢性肾脏病或静脉造影剂过敏者。

2010-2013年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非显影剂心脏CT扫描检查,以明确其是否存在CAC以及CAC程度范围等;利用冠脉CT血管造影研究斑块性质(钙化、非钙化、混合型)、冠脉狭窄程度等。

研究结果显示,1001例男性受试者接受了心脏非显影剂CT平扫,其中有759例进行了冠脉CT血管造影。调整年龄、种族、CT扫描中心和队列因素后发现,HIV感染男性比非感染者CAC率和斑块形成率明显增多,其中非钙化斑块和混合型斑块也比非HIV感染着多。

经过CAD风险因素校正后,HIV感染和任意类型斑块或非钙化斑块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HIV感染男性非钙化斑块范围更大。该人群冠脉狭窄发生风险>50%。

另外,冠脉狭窄发生风险增高50%与以下两个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HIV感染者接受较长时间的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和CD4+T细胞计数最低值水平较低。

该研究表明,HIV感染男性比非感染者更易出现广泛的非钙化冠脉斑块,意味着这部分特殊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其中,HIV感染严重者(具体体现在HAART治疗时间较长以及CD4+T细胞计数最低值水平较低)临床上发生冠脉狭窄风险显著增高50%

该研究的优点在于利用了冠脉CT造影技术,可详细评估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为一项大样本的、多中心、多种族受试者的队列研究;缺点在于横断面研究设计,并且仅仅为包括了HIV感染男性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因此,仍需进一步干预研究用来明确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阻止该特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以及预防未来冠脉事件的发生。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