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才教授讲座——如何做一名好医生(上)

2007-01-26 00:00 来源:丁香园 - 内分泌专业讨论版 作者:邱明才
字体大小
- | +
邱明才教授:2007年刚刚开始,我就接到了丁香园斑竹小小东方的盛情邀请,来到我十分眷恋的丁香园,这一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仔细品味着2005年7月8日我第一次参加丁香园在线回答问题的人生经历。网友们的赞美之声没有使我陶醉在既往的工作成绩中,是丁香园给了我勇气,再次踏进这神圣的殿堂,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们交流,非常荣幸且十分自豪。

尽管我们似曾相识,但未曾谋面,网络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共同讨论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的确,当一名好医生不容易,当一名既被病人认可,又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好医生就更难。我想,网友中的大多数是早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尽我们的全力把工作做好。诚然,因为年龄的不同,资历的不同,以及地位的不同,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样的病人。无论南到广东,北到哈尔滨,东到上海,西到乌鲁木齐、喀什,哪里的病人都一样,都是因为身患疾病才找到我们的。基于这个前提,病人是有求于医生的。所以,我们在病人面前应该展现的是我们救死扶伤和治病救人的仁爱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处处想从病人身上获取利益的唯利是图。在市场条件下,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去抗击日本侵略者。当然,有人会说,那是战争年代,白求恩为正义而来。在和平的年代里,病人同样需要无私的帮助和同情。我认为,没有同情心的医生不可能成为好医生。我说的好医生并非学术权威,而学术权威也未见得是好医生。常年工作在穷乡僻壤的基层医生勤勤恳恳为病人服务,报酬又很低,他们同样是值得社会尊重的好医生。当然,工作在大医院的医生压力可能更大些,需要具备医教研几方面的能力,善待每一个病人,医德高尚,医术精良,同样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同样是被病人爱戴的好医生。我记得,我作研究生时,我的导师朱宪彝教授查房时,看到一位营养极度不良的患者因为没有钱,她的低蛋白血症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他马上说,给他输蛋白把,我来付钱。所有的医生都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我的老师的举动影响了我一生。我现在成了老医生,收入比原来多了。当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时,我也愿意慷慨解囊帮助哪些确实需要帮助的病人。这种做法可以大幅度地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把更多的 精力用在医疗工作中。有时候,病人是需要医生在行医时有些姿态的。这种做法尝尝可以影响到整个病房的氛围,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Sfboy:邱教授,看到您的发言,感概颇多!本人是心血管专业,同内分泌也算一家人,平日遇到的重病人很多,很多都伴有“代谢病”方面的问题,可是通常在医生中很忽略“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造成很多”小病逐渐演化为大病“,您认为将来”心血管“和”内分泌“的趋势是什么?我想,在您那一代人由于分科不是很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大内科“或”大外科“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由于接触的患者病种很单一,动不动就请其他科医生会诊,这样我们的诊断难免会出现“严重的偏差”,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邱明才教授:这牵扯到我国现行的年轻医师培养制度的问题,无论内科还是外科都是培养各专科医师的重要摇篮,没有良好的内科或外科基础,一个人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专科医师的。2004年7月,我在《中华内科杂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器官医学与内科的综合优势》一文,指出了我国现有的内科系统分科过细的弊病。一个专科医师不仅要熟悉本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广博的内科知识。专科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应当虚心的向其它专科医师请教。

Sfboy:有时候,越是谨小慎微越出纠纷,而从实际出发,处处从病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却少有纠纷或无纠纷。邱教授,您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的确,在临床中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所顾及,生怕一句话说不对,即遭到”飞来横祸“--患者的”大加指责“,处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很少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但是倘若我们自身”将病情考虑周全,全身心的投入到患者的救治“中,我想,正如邱教授您所言“从实际出发,处处从病人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样才能避免很多矛盾和纠纷,使我们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医疗工作中,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而不是一门心思提高自己的“辩解”水平!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

Lucyar: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复杂,媒体不服责任的宣传等因素常使病人对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报有极不信任的态度,有时即使很努力的去关心病人,去沟通,还是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的,都有点快心灰意冷了。有一些病人住院周期比较短,相让病人带着理解出院就更难了。和病人沟通,特别是和一些对医生成见比较深的病人如何沟通,请前辈给一些意见和指点好吗?非常感激!

邱明才教授: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需要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现在的许多年轻医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受过罪,只知道无穷的享受他人给予的关爱而不知道也从来未体会到关爱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愉快。因此,当离开校门进入社会的时候年轻的医生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冥的茫然,在医疗活动中,年轻医生需要年长医生的传帮带,言传身教,学会如何与病人交流,学会如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ndrainbow:您好,邱教授,我想问的是现在很多病人无论病情严重与否都去大医院,为的是个放心,这样首先浪费了很多基层医院的资源。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其次,对于诊断规范化的问题您怎么看,国外的医生诊断时有明确的程序,除了不易误诊外,还能保证不同医生的诊断相同。在我国则没有这样的程序,诊断除了书本意以外,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相对国外医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工作强度,进而占用了宝贵的时间。

邱明才教授:我同意您的观点。所有的病人都去大医院的确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与我国的医疗管理制度有关,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之间缺乏病人转诊的制度,导致病人都盲目地去大医院,医疗保险也都给报销。如果病人未经一级医院医生的诊治,医疗保险拒付,局面就会大为改观。然而,由于利益驱动大医院对病人来者不拒,医疗保险部门与大医院之间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导致了全体病人去三甲,全国病人去北京的局面。

党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其中必定涵盖了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没有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和谐。北欧和西欧的医疗体制优于美国,原因是他们为全民医疗,社会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基本的***,我国的医改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医疗改革的难度也很大。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沧海之水:尊敬的邱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沧海之水,很荣幸能有机会向您请教。
请问: 1、现在许多内科领军人物都活跃在操作方面。比如心内搞介入神内搞介入微创,消化搞内镜治疗等。目前的内科是否已经告别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阶段?是否将来的发展方向是要求内科医师边动脑边动手?2、作为基层人员,条件有限,如何力所能及的真正搞些课题,发些论文,其实这也是为将来晋级做准备。谢谢尊敬的邱教授对基层年轻医生的关心!

邱明才教授:无论从事任何专业,我们培养的对象都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的具备全方位能力的人。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这不是学生的过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过多地强调了分数第一。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是否在正确的方向前进着。

905b3:尊敬的邱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905b3,作为内分泌专业的年轻医生,很荣幸能有机会向您请教。请问:
第一个比较荒唐,由于代谢综合症概念的出现,糖尿病治疗的任务更强调预防并发症,实际上我觉得内分泌在做心内、肾内、神经内的一级预防工作,那么糖尿病是否应该从内分泌中取消?分散到其他科室就可以了,毕竟调整血糖工作量不是很大。
第二 目前的临床工作很忙,我也见到不少前辈,告诉我一定要勤奋。但我觉得勤奋也应该有些技巧,能说说您有些什么小技巧吗,我觉得我的工作态度应该是没有问题。

邱明才教授:我坚信,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有想当一名好医生的良好愿望,为病人治好病。然而,目前的医疗环境和医疗体制很难让人做到。在此,我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可能对年轻医生帮助不大,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也是从年轻医生一点一点变老的,每个人都如此。年轻时,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思想。临床实践告诉我,疾病远比我们教科书描述的复杂得多,人际关系比疾病更复杂。所以,科室内同事之间的关系和谐非常重要。医生之间要合作,要相互支持,经过讨论后用一种声音说话,而不应调拨离间,制造矛盾,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但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高举“医疗安全第一,治病救人第二,为了生存第三”,老师可否为挣扎在经济考核中的我们指条明路?卫生部发通知只说“科室奖金分配不得与科室收入挂钩”,但当官的不拨钱,我们换个名称其实质还是按科室收入来考核,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难道医生必须比**党人还先进吗?

这些问题也是我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是地位不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所以我与年轻医生的处世原则也不同。我担任科室主任已经8年了,处理过许多疑难杂症。在这8年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检,包括髂骨活检,肌肉活检、肾活检、皮肤活检和胃活检。活检的难处是说服病人接受活检,以及与兄弟科室的合作;好处是,活检告诉了我们许多教科书中的许多错误叙述,而这些错误是不能给病人解决问题的。根据活检的发现,我们从实际出发去治疗疾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治疗效果。有时候,越是谨小慎微越出纠纷,而从实际出发,处处从病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却少有纠纷或无纠纷。

dahuzi120:有个问题很困惑:因为举证倒置的原因,我们遇到既不遵医嘱,又不签字的人,但这种人出问题后往往大闹医院,我们如何完成这种情况下的举证倒置?我常常想,我们医患关系进入了一个误区,应当是医患双方共同对方疾病,就象生活中的两口子,但现在因为第三者的介入,裁判的不公正(有点象娘婆二家各帮自己的儿子或女儿),让两口子互不信任,就象要闹离婚时那样,互相伤害,你打我一拳,我抓你一爪,但两口子毕竟要共同生活,终究可能好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反省自身?又如何对付这种病人?我可不想又赔钱。老师生活经验丰富,临床扎实,技巧更多,请指点指点。
感谢老师,不对处请指点迷津。祝老师元旦快乐!

邱明才教授:Dahuzi120网友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即基层工作的医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我们究竟属于那个专业?医学就是一个专业,我们为病人治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医生的职责与基层工作医生的要求不同,所以面临的任务也不同。两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如果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水平要求基层医院的医生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基层医院不可能为医生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反之亦然。由于我工作在大医院,特别是我从事内分泌专业(中国内分泌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我感到压力很大,必须努力拼搏,才能在学术界有一席之地。即使自己努力了,但想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劝Dahuzi120网友不必为此伤神,自己干好自己的工作,治病救人,心里就会得到满足。至于少见病书中记载不少,但临床上看不到,或缺乏临床经验。这一问题也存在普遍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全国许多大医院的内分泌科收治的病人多数是糖尿病,而少见的内分泌疾病病人很少。其原因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原有的基础和名气,还有学术带头人的专长,这些都决定了病房病人病种的多少。我们比较幸运。由于我的导师朱宪彝教授奠定的学术基础和影响,所以我们病房病人的病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年轻同事们讲,我们科室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因为朱教授在世时,他教会了我们许多人如何诊断疾病,特别是少见病。这些经验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科室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香港的病人。同时,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也很多。我们与兄弟医院的做法不同,我们让进修医生管病人,让他们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检测结果的互认的初衷是为了为患者节省费用,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旦出了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有些检查结果可以互认,如三大常规和一般的生化检查,还有CT和核磁共振等,而一些特殊检查还是在本院检查,出现误差由院方承担责任。

误诊的问题每位医生都会有,关键是误诊是否可以得到原谅。即因为知识欠缺所致,还是因为责任心不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天下没有完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医生。医生是人,而不是神,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不负责任的借口。

对于所有的指南,我们都要参考使用。有些指南束缚人的思维,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我们就可以从实际出发来解决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本人也参加过指南的制定,有些还受商业色彩的影响,确实不可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坚持真理真难,我有深切的体会。

我觉得我们从事的医学这一专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永远干不完的活,永远念不完的书,永远做不完的课题,永远写不完的文章。所以,对任何一个专科医生而言,扎实的基础是成长为一名学者的重要条件,地基不好很难盖成为摩天大楼。我认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好的文章应当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分子生物学离临床较远,难以马上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我更钟情于临床研究。这些课题来自于临床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只有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临床大家。
分页: [ 1 ]   [ 2 ]   [ 3 ]   [ 4 ]  

编辑: Zhu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