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意大利米兰的Katsumasa Sato博士等报道了首例采用ABSORB生物可降解依维莫司洗脱聚乳酸支架(bioresorbable everolimus-eluting scaffolds,BVS)结合V支架术(V-Stenting)治疗冠脉左主干(LMCA)真性分叉病变个案。文章发表在今年8月的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上。
患者为66岁女性,主要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性冠脉造影提示显著左前降支(LAD)中段病变。在LAD中段成功置入2枚BVS支架后,行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远段至LAD开口处模糊影,可能为斑块破裂表现(如下图1-Ⅰ)。
由于病变同时累及左前降支及回旋支(LCx),术者采用了V支架术。将3.5×12mm及3.5×18mm的BVS支架分别置于LMCA-LAD和LMCA-LCx处,到位后同时释放,最后以对吻球囊同时扩张。再次造影结果满意(如下图1-Ⅲ)。术后复查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支架开放良好,支架内最小管腔横截面积>6.0mm2(下图1、2)。
图1:左侧冠状动脉造影(左前斜足位)
(Ⅰ)冠脉造影显示LMCA至LAD的模糊样病变(Medina 0.1.1型)(图中白色箭头)。(Ⅱ)3.5×12mm及3.5×18mm的BVS支架分别置于LMCA-LAD和LMCA-LCX处,同时释放(对吻球囊分别以10和8 atm压力扩张)。(Ⅲ)最终造影结果满意。术后复查IVUS及OCT,显示LAD(B)及LCX(D)支架开放良好,支架内最小管腔横截面积>6.0mm2。A、C分别为血管内的超声导管在LAD及LCx回撤中左主干远段IVUS图像。
图2:V支架术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图为OCT导管从LCx回撤时连续获得的2维及3维图像。左主干内可见双支架层(白色箭头)。三维重建可见BVS支架近端相互接触形成的支架嵴(白色三角箭头),其向主支延伸0.8mm。
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采用BVS的V支架技术治疗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不像其他的双支架技术如Crush技术和Culotte技术,V支架术不会使BVS支柱变形,并且该技术使得器械进入主支和分支血管均不受影响,无需重新置入导丝。
但BVS 的V支架术缺点是其需要8-F指引导管才能同时放置两个支架,并且该术式仅限于Medina分型0.1.1型的分叉病变。该病例表明了采用BVS的V支架术治疗冠脉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尽管其支架梁较厚(>150μm),但在类似病变治疗中仍值得借鉴。
阅读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丁香园心血管时间”,关注即可获得5个丁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