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10%-15%的卒中由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导致,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远期卒中风险。
颈动脉支架植入是内膜切除术的替代方法之一,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比较二者的随机试验显示,支架植入出现手术相关的卒中风险更高,特别是在老年人中,但支架术出现心肌梗死、颅神经麻痹和手术部位血肿的风险更低。
一项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系统综述发现,支架植入后手术相关风险的增高主要是由非致残性卒中所导致,而两者在大卒中或致残性卒中和死亡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CSS)是迄今为止比较支架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最大的随机对照试验,对120天的安全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切除仍是适合手术患者的治疗选择,但两种治疗方法对症状性颈动脉患者的长期结局仍然不明确。
在10月14日在线发表的《柳叶刀》杂志上,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的Leo H Bonati等报告了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CSS)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了171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配至支架植入组(n=855)或内膜切除术组(n=858),其中3位患者在纳入后随即退出了试验。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随机分配后至随访结束期间出现致命性卒中或致残性卒中,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活动功能。
经过中位4.2年的随访后(四分位间距3.0-5.2年)发现,两组致命性卒中或致残性卒中(52例VS 49例)及累积的5年风险并无明显差异(6.4% vs 6·5%;HR=1·06,95% CI 0·72—1·57)。
此外,支架组较内膜切除组更容易出现卒中(119例 VS 72例),意向性治疗分析(15·2% vs 9·4%,HR=1·71,95% CI 1·28—2·30)和符合方案集分析(8·9% vs 5·8%,HR=1·53,95% CI 1·02—2·31)显示支架组患者5年累积风险较高,但主要是非致残性卒中,两组间1年、5年或最终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分数也无明显区别。
研究者表示:“在预防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致命性卒中或致残性卒中方面,颈动脉支架植入和内膜切除术一样有效,尽管支架植入后出现远期的非致残性卒中较多,但两组患者的整体活动功能并无差异”。
研究者认为,颈动脉支架植入和内膜切除术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功能、致命性或致残性卒中的影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