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是肥胖对PCI术预后的影响尚未明确。为此,Soo-Jin Kang博士等开展了名为“ADAPT-DES”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旨在对比BMI相关的形态学上病变特征,以及观察肥胖对PCI术后和1年后的临床预后的影响。文章于2015年1月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
该研究共纳入了780例患者,在行PCI术前后都由血管内超声进行检测评估。根据体重指数(BMI)的不同,分为高BMI组合低BMI组。
结果显示: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斑块破裂的发病率方面,高BMI组的发病率高于低BMI组,在最小血管管腔直径处,高BMI组的斑块面积和数量都大于低BMI组。然而,高BMI组的的血管外弹性膜大于低BMI组,使得最小血管管腔的横截面积与低BMI组基本无差别。而PCI支架植入术后高BMI组的有效支架面积大于低BMI组。
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高BMI组在临床上比低BMI组更少发生靶病变血管重建。
图 最小管腔面积处的术前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虚拟显影结果
上图A是一例79岁的男性患者,有冠脉左前降支病变,BMI为22kg/m2,可见外弹性膜面积(EEM)为10.9mm2,厚纤维帽的斑块,管腔横截面斑块面积为66%;B是一例57岁的男性患者,同样为左前降支病变,BMI为36.7kg/m2,EEM为23.3mm2,薄纤维帽斑块,管腔横截面斑块面积为82.6%。
此外,Kang博士等也坦承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1、该研究是管腔的横截面研究,并非基于连续的血管内超声检测数据。
2、研究的样本量不足以用于观察BMI对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率的影响。
3、该研究无法明确血管正性重构是由于肥胖患者体积增大还是其他机制介导的。
4、靶病变或者病变内血管重建的案例都是由各中心站点报告的,可能存在个别患者选择不标准。
总而言之,肥胖确实会引起斑块负担的增大,然而,肥胖患者的血管外弹性膜也较大,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管腔的有效面积,且为血管内超声指导的支架植入术提供了较大的支架面积。因此,尽管肥胖可导致合并疾病的发生、斑块负担增大和斑块稳定性降低,但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预后方面,肥胖与正常体重人群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