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 Wolfgang 等在 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上通过一则典型病例,对比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和多点起搏治疗的效果。到底哪种方法更胜一筹?一起来看看吧!
病例资料
患者是一名 64 岁的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女性,左心射血分数为 30 %,有轻微的心衰症状。因左束支传导阻滞接受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植入了除颤设备。早前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没有发现浸润性疾病及进行性心肌炎征象。此后根据患者本身血管解剖结构的情况,在患者的左心室植入两个独立的导联,如图 A 所示。
临床随访显示,左心室收缩期功能开始正常化,QRS 复合波群显著减少。为了区分传统心脏再同步治疗和多点起搏治疗的疗效,在植入后 3 天进行心脏电生理学无创成像。心脏电生理学无创成像是一种新型的成像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将高分辨率心电图成像的数据和基于核磁共振成像建立的患者心脏胸腔解剖数据模型相融合的技术。
心脏电生理学无创成像可以将每次心跳心室内外膜的激活状态进行计算。房室固有传导及不同的起搏方式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如图 B 和图 C 所示。可以看到,多点起搏与传统心脏再同步治疗、房室固有传导、右心室起搏相比,两个心室激活的总体时间缩短。
由此可以看出,由两个独立的左心室导联构成的多点起搏似乎更能够从临床和结构上改善对传统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响应。因而,在临床上可以依据患者的心脏血管的解剖结构考虑是否使用多点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