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农教授: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心率管理的重要性

2017-04-05 10: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参与高血压疾病的各个阶段;而心率控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2017 年 3 月 4 日,在第七届中国β受体阻滞剂高峰论坛上,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姜一农教授详细阐述了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心率管理对于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

jiangyinong.jpg
图为姜一农教授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SO)参与高血压疾病的各个阶段

正常情况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平衡状态。而交感迷走神经失衡(Sympathovagal imbalance,SVI)多指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引发交感迷走神经失衡的因素可包括内部、外部两大类因素;前者包括 BMI 升高、炎症、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反射损伤以及其他一系列体液系统的激活(如交感神经系统、RAAS、炎症因子等);后者包括心理压力、应激反应等。SO 影响心血管事件链的始终(图一)。

a1.jpg
(图一)

SO 存在于高血压前期,并可通过使血管紧张度增加、肾脏水钠稳态改变、引起心脏及血管重构等,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发表于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正常人(NT)、高血压前期(pre-HT)患者、临界高血压 (BHT) 患者、中重度高血压 (moderate HT, severe HT) 以及难治性高血压 (resistant HT) 患者中,随着高血压疾病的发展,血压逐渐升高,观察到交感神经活性也呈现进展性显著升高,表明了肾上腺能神经因素不仅参与了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还存在于高血压疾病的进展中,且最终导致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伤。

此外,SO 可引起神经免疫受损、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图二);也可加强了炎症/免疫反应导致心血管损伤。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三角关系. 在稳态情况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性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交感神经系统占上风时,这个三角随着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就变成了「死亡三角」,而当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上风时,炎症反应受到抑制,这个三角就变成了「生存三角」。

SO 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交感神经激活与副交感神经抑制失衡,可导致血压变异升高与靶器官损害、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

a2.jpg
(图二)

静息心率是 SO 的窗口,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常用交感神经功能评估方法有多种,包括:

  • 肌肉交感神经活性(MSNA)是一种神经生理检测方法(显微神经检查法),它可以记录交感神经活性,在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心衰患者中显著增加。

  • 心率变异性(HRV)反映了交感/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心率的影响;HRV 指数可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并可预测出更差的心血管结局,如左室功能降低及猝死。

  • 静息心率升高反映了神经激素活性增高,是人群及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心率恢复被认为是迷走紧张的反映指标,是健康人群、心衰患者以及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预后因子。

数据表明,心率增快在普通人群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被视为反映交感紧张个体差异的标志。心率增快可反映交感迷走失衡且交感神经占主导。ESH 2016《共识》建议:将心率测量纳入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评估体系之中。

静息心率的测量需要遵循多个条件。测量前应避免运动、吸烟、酒精和咖啡的摄入;放松至少 5 分钟,以获得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容易紧张的患者,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避免嘈杂的环境和交谈;舒适的室温;首选坐位;双腿不能交叉;应该测量 30 秒的脉搏;心率测量应在每次血压测量后进行;至少检测两次,取其均值。

研究认为,静息心率增快是事件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年龄是事件性高血压发生的一个有效的影响因素,在年龄分层分析中,静息心率分类与事件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仅在<60 岁的患者中具有显著意义。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与心血管事件增加显著相关。INVEST 研究结果显示,心率>75bpm 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开始增加。因此,2013 年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应将心率控制在 75bpm 以下。

β受体阻滞剂拮抗 SO 控制高血压患者心率带来更多获益

抑制 SO 的干预手段可包括非药物治疗(如减肥、限盐、运动训练)、药物治疗、装置移植或应用特殊技术(如单侧电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双侧肾神经射频消融术、中央髂动静脉吻合)等。证据表明,在药物治疗上,高血压、心衰及心肌梗死后阶段,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及外周交感神经放电,从而对心脏及外周发挥交感抑制效应,使交感活性不同测量方式的结果显著降低。不同 b 受体阻滞剂之间是有所区别的。2007 年,发表于著名期刊 Circulation 的 AHA 治疗高血压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声明,就降压药物的类效应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指出「ACEI/ARB/利尿剂存在类效应,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存在一致性;同样明确的是,β阻滞剂和 CCB 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不同药物差异很大」。

比索洛尔是国内选择性最高的β1 受体阻滞剂。一项双盲对照研究,纳入男性健康受试者 24 人随机分为到普泰洛尔、阿替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美托洛尔组。结果显示,比索洛尔能够达到更好的血压心率双重控制、更好的心脏保护、更好的安全性等目标。此外,比索洛尔有效降低清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2011 年亚太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专家意见推荐所有高血压患者理想心率应在 70bpm 以下。

更重要的是,比索洛尔较美托洛尔缓释片更好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心率,并能够拮抗 SO 全面管理心血管事件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总结

  1.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SO)贯穿于整个心血管事件链中。SO 存在于高血压前期,并促进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及免疫/炎症系统的改变,并最终引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及终点事件发生。

  2. 评测交感神经活性有多种方法,静息心率是一种常用易行的方法,经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

  3. 富马酸比索洛尔拥有充分循证证据,是拮抗 SO 控制心率的有效药物治疗手段,为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提供了有力武器。

编辑: 李志礼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