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血栓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多,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同样都是血栓,但是两者的形成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
本期问答:动 / 静脉血栓同是血栓,治疗有何差异?
两者的形成机制分别是什么?
有哪些危险因素会导致两种血栓形成?
两者的治疗有哪些差异?各自会使用哪一类或几类药物?
参考答案
动脉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等这些都是动脉血栓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超重和肥胖、不平衡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有可能引起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大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由于动脉中血流速度高,所以即使凝血过程被激活,在局部也不能积蓄足够的凝血酶,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才会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官腔狭窄,使得局部积蓄有效浓度的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治疗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双管齐下。
1. 抗小板药物
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最常用的口服药为阿司匹林、其他还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静脉应用药物包括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等。
2. 抗凝药物
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因此我们在抗血小板的同时辅以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治疗策略以及缺血和出血时间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卢定。
其中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合理的抗 Xa 和 IIa 因子活性的作用,可以皮下应用,不需要实验室检测,临床观察表明,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有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的优点。
动脉血栓治疗的应用
1. 慢性肢体缺血或稳定性冠心病只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使用抗凝药物,如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均应每天服用 75~150 mg 阿司匹林,若存在阿司匹林禁忌症,可用氯吡格雷,对某些高危患者,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时可以溶栓或抗凝,抗凝是预防纤维蛋白沉淀的辅助治疗。
3. 急性肢体缺血 (存在血栓形成) 的患者应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有研究显示 3 h 内进行肝素抗凝的治疗优于其他对照组。对于这类患者可长期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预防。
4. 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且出血性风险较低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首选长期口服抗凝剂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由于血液瘀滞及高凝状态引起,所以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手术、创伤、长时间制动、癌症、妊娠等都可引起静脉血栓。
治疗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首选抗凝治疗。
肝素:肝素 5~10 万 IU 一次静脉注射,以后以 1000~1500IU/h 持续静脉滴注,其滴速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 倍于对照值为调整指标。随后肝素间断静注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均可,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10 天。
华法林:在用肝素后 1 周内开始或与肝素同时开始使用,加用华法林初始剂量为 3.0~5.0 mg/日,与肝素重叠用药 4~5 天,调整华法林剂量的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维持在 2.0~3.0,当连续两天测定的 INR 大于 2.0 时,即可停止使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
利伐沙班:新型口服抗凝药,作为 Xa 因子抑制剂新近被推荐用于治疗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预防复发性 DVT,可以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治疗。
静脉血栓治疗的应用
1.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对于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下肢 DVT 的患者,不管采用何种抗凝方法需立即实施快速起效的抗凝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等,一般首选低分子肝素,若合并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才首选普通肝素。
2. 急性肺栓塞 PE:同 DVT 一样,抗凝治疗也是 PE 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治疗方法。
总结上述动静脉血栓的不同,下面这个表格让你一秒读懂
-----------------------------------------------------
答案查看方法:参与评论或收藏此文章,第二个工作日 16:30 可在「我的」-「我的消息」中查看更新的答案并接收到答案推送。
您的评论我们都已收到,为节省大家的时间,评论区仅展示精彩评论,可点赞表示支持哟~
点击阅读上期用药问答:药物过敏反应如何精准的识别和治疗?及答案(如果无法跳转请下载用药助手 App 阅读更多精彩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