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外科知名专家谈主动脉疾病治疗

2013-11-15 16:34 来源:库克医疗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引言】我国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腔内治疗的优势逐渐得到医生的认可。本次采访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忠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香港玛丽医院郑永强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施俊哲教授,请他们来谈谈主动脉疾病发病及治疗状况。
 
陈忠教授
 
郭伟、符伟国教授

丁香园: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又是高血压高发国,吸烟人数众多,并随着国内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主动脉疾病的检出率较以往明显提高,因此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能否请您谈谈除了动脉瘤/夹层,还有哪些主动脉疾病?这些疾病在国内发病情况如何?
 
符伟国教授:首先感谢媒体对血管疾病的重视。以往大家对心血管、脑血管病比较熟悉,但是对其他血管疾病了解并不多。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比较晚,在六、七十年代刚刚开始,起源于不同的学科,医生主要来自普通外科,部分来自心脏外科、介入放射科、心内科,主要关注的疾病是动脉疾病、静脉疾病、淋巴疾病,现在血管外科主要关注的是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
 
从发病比例来说,70-80%是静脉疾病,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疾病则随着我国人民生活饮食习惯西方化发病率增高。从危害角度来说,动脉疾病相对来说比较急,往往是体检或无意发生,但影响比较大;静脉疾病往往是慢性病,牵连很多年,但是带着病生存对身体没太多影响。介于这个之间的疾病像动脉硬化闭塞等慢性病,它有一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这样的病人可能停留在一个阶段很多年,也可能随着发病进程选择不同的治疗。
 
丁香园:国内在这一疾病领域腔内及血管内治疗技术与国外有何差异?我们在缩小东西方差距方面作了哪些努力?您认为中国应该重点借鉴西方国家哪些经验来促进我国主动脉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郭伟教授:目前我国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分布越来越广,治疗的医生也越来越多,主要得益于这几年技术的广泛推广,尽管医疗队伍是新的,但是医疗技术进步很快。单从技术来说,我们国家很多专家的技术与国外专家相比没有太大差异,但也不得不看到我们与国外还有很多差距,主要体现在:腔内器材研发方面原始创新少;循证医学研究不够,随访资料少。相信随着技术的普及,很多病人的随访工作可以更容易开展,加上医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医院的管理逐渐规范,再加上我们的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他们也乐意一起交流,今后这种差距会缩小。
 
至于规范化管理,以前是不同学科殊途同归,但治疗医生不同。我个人认为疾病是需要分层治疗的,从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到筛查,到保守药物治疗,再到微创治疗、手术治疗,需要不同医生承担不同角色,但目前国内医生分工协作不突出。在腔内治疗方面,在中国血管外科医生依然是治疗外周血管病的主流,也应该是主流。一种疾病不能靠一种方法,而血管外科医生会开刀、用药,掌握上、中、下游技术,还能处理并发症,是最能为病人制定客观医疗方案。针对其他学科的医生,我们不反对,但主张通过培训来实现规范操作。
 
符伟国教授:中华医师学会已经着手建立规范并发表在杂志,同时也在积极推广和落实,这需要一个过程。CEC就是这样一种教程,旨在集合所有疾病治疗的讲者展示他的东西,同时这些讲者所在的医院也都在规范操作,通过讲者的展示可以判断他是否在按规范操作,再加上中华医师学会的推动,从而让大家容易接受。
 
丁香园:主动脉疾病治疗分散于各个科室,您觉得是专业化的杂交手术室治疗还是各个科室的治疗比较好?
 
郭伟教授:首先一个疾病的治疗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靠一个腔内治疗就可以,它需要多种方法。一个疾病的治疗,像下肢缺血,从锻炼开始,从戒烟开始,从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开始,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都是治疗,但如果这些都不行,那就需要腔内治疗,但很多病人光靠腔内不行,可能还要开刀,所以需要根据疾病,使用多种方法干预,主要是腔内和开刀。由于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可能一个地方需要腔内治疗,一个地方需要开刀治疗,但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来说都是有保证的,这样一来,病人治疗方案比较复杂。所以建立杂交手术室,适合复杂病变,而且主要针对血管外科。
 
丁香园:目前对于不适合外科直接修复的升主动脉患者,临床上目前怎样处理?腔内修复效果如何?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曾在JACC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可作为不宜手术患者的新选择,对于这类患者,您个人倾向的处理策略是怎样的?
 
符伟国教授:总体上来说,目前升主动脉是主动脉疾病主攻方向之一,但目前技术不成熟。只有一些特殊的病人,它有一些特点:首先夹层的破口要正好位于可以做腔内修复的位置,破口前端远离冠脉远离心脑供血区,后端远离脑部供血区;其次它的死亡率高,病人必须要从急性期过渡到慢性期才可以实施腔内治疗,但这样的病人不多,所以可供腔内治疗的机会不错;最后传统手术已成为升主动脉治疗经典方案,术后死亡率很低,尽管是巨创,但为70%的急诊病人提供了保证。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腔内治疗也会得到普及,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所以不主张在没有成熟之前,大张旗鼓地去推广,因为一旦出现并发症等其他问题,必须考核医院的综合资质,并不是医生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可以。所以像这种大手术并且是有探索性的手术,需要在大医院摸索过,成熟后再推而广之。

丁香园:您怎么看今年的中国血管论坛?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消息?
 
陈忠教授:今年CEC已经举办到第六届,从最初的五、六百人到现在的千人以上,靠的是大家的支持,3家医院的积极筹办和厂家的支持。今年的主要亮点是:增加主办方(直属卫生及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致力于两岸三地学术交流);很多国际知名团队加入,比如美国AVIA团队等,带来了至少6台手术演示;专门聘请了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同时延续了历届以手术演示为主的传统,有88台手术演示,21台手术直播,67台手术录播。我们的学术内容是大家感兴趣的,学术水平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被大家冠名为品牌会议。
 
符伟国教授:目前CEC被很多国外团队看重,他们认为在中国血管疾病领域,CEC能扎扎实实把基础教育工作开展下去,同时有生动直播、录播,有专家点评、发言、讨论,因此许多国外团队都想参与进来。所以今后我们也面临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公司共同协作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切身的从患者角度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帮助患者更好的得到疾病治疗。
 
施俊哲和郑永强教授
 
丁香园:目前大陆主动脉疾病发病趋势呈上升趋势,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趋势的出现?香港和台湾主动脉疾病发病情况如何?
 
郑永强教授:主动脉疾病相关治疗技术还比较新,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这样方便整合所有的资源来发展新的技术和产品,加上国内经济发展也快,人口多,病人有条件支付手术,相应的病人也就多。而在香港,人口少,公民血管知识不够,不喜欢动手术,相对来说主动脉疾病病人少。
 
施俊哲教授:主动脉瘤(尤其是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在病因上有些差异,主动脉瘤发生年龄层比较高,主要与血管退化、老化有关,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层则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台湾都在下降,主要与高血压有很大相关性。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发展也快,在国际会议上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技术上来说,我国与国外相比没有太大差异。
 
但是就平均年龄来说,中国夹层发生年龄层平均在40岁左右,台湾平均是在60岁,并且支架手术逐年升高,从预防医学角度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而且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高血压都要比西方高出很多,需要我们加强对自身血压、抽烟控制。另外,在中国,人口多,病人大,覆保不够全面,随访几率低,这方面也需要加强。
 
丁香园:香港/台湾针对血管内/腔内相关进化的治疗技术有哪些进展?如何开展来促进东西方医学交流?
 
郑永强教授:腔内包括很多,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主动脉方面新技术主要是希望医保覆盖治疗的区域延长。以前技术只能做到肾动脉以下,还有血管,但是现在新的技术能够治疗有分支的地方,里面开小孔,保留重要的,比如肾动脉、颈动脉。
 
施俊哲教授:我们所谓的腔内的技术,不论是大支架或是其他周边,甚至颅内的,对于现代的医疗技术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以前病人需要开胸腔,手术创口大,死亡率高,后遗症多。未来手术治疗趋势是微创,伤口小治疗效果好。目前,国内以及国外都处于转型阶段,对外科医生来说也是个挑战。以前术式很重要,未来手术的术式会变成微创方式,不再需要做搭桥,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就可以解决,伤口微创化,这也对产品在持久性效果方面作出了要求,库克在这方面针对不同的病因会有不同的支架,从而实现病人一个长期的持久性的舒服。
 
丁香园:腔内修复术是大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也存在内漏并发症,目前可以应用哪些新技术、开发和研究哪些移植物来促进内漏诊治?
 
郑永强教授:腔内技术还比较新,除了内漏并发症,还有栓塞、夹层变化等,促进内漏诊治,主要还是随访,其次选择病人要小心,具体怎么做要结合造影结合CT,并且术前仔细分析解剖图。
 
施俊哲教授:每个人的解剖图不一样,因此医疗团队术前要重视分析解剖图,看病人是否适合。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以前不能做的现在都可以做,现在有开窗技术,还有分支支架,这样会解决支架治疗方面的一些问题。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时候,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支架要固定得好,能承受血流冲击,二是还要注意支架和患者解剖图、主动脉是否贴合,这样才能让病人达到长久性舒服。这方面,库克公司在产品术后持久性的舒服上做了很多努力,针对病人支架治疗后出现问题,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产品。支架一直在发展,随着技术和科技的改进,许多以前病人可以腔内治疗,不过还是有部分病人需要传统手术术式来解决问题。
 
丁香园:药物涂层支架(DES)是目前公认攻克支架内再狭窄(ISR)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而涂层药物的选择是DES的核心,请您谈谈药物缓释支架相关的进展。
 
郑永强教授:支架再狭窄在主动脉中发生比较少,主要在周围血管、外周血管、下肢血管中出现。一方面要选择好的病人,考虑病人年龄、风险、自身需求。另一方面,现在有很多新的支架,比如覆膜支架/药物支架,还在研究阶段,希望未来可以降低再狭窄。
 
施俊哲教授:动脉瘤、再狭窄以及周边血管、心脏冠状动脉或者脑部狭窄都跟动脉硬化相关的,而且年龄越大,退化和老化几率越高。从处理上来讲,支架是一个尝试,为了更好地保护系统,会有一些抗癌的药物比如紫杉醇,或者是抗排斥的药物在里面,这样可以抑制再狭窄回来的几率。所以现在很多支架不只是金属支架,还有用药物涂层金属支架。另外支架的发展也是阶段性的,未来它是可以被吸收的,也就是金属的东西不在体内,加上药物涂层的效果,可以实现“船过水无痕”的效果。
 
丁香园:香港/台湾在医生自我防护及缓和医患矛盾方面有何经验?
 
施俊哲教授:台湾也经历过病人闹事、警察抓人的阶段,但经历过后,医疗团队也都慢慢学会了如何更好应对,像台湾有自费和医保,自费的病人自然有更多期待,医生在治疗的时候也会更小心,术前解释也要很清楚。另外,以前医生地位很高,现在医生地位一般,心态也随着医疗环境慢慢转变。
 
郑永强教授:香港与内陆在医疗体制、文化方面不同,我觉得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方法,希望互相学习好的地方。

编辑: 吴姸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