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远期死亡率在性别差异性方面的研究,结果喜忧参半。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回顾来总结描述我们对不同性别的远期预后的了解,以及明确认识的空白。
Emily M. Bucholz博士等为此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夯实基础,并为改善女性保健提出一些新的建议。文章于2014年9月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
研究人员检索了Medline数据库中1966年到2012年12月的相关文献,确定了所有关于以性别为基础的急性心梗后死亡率的比较的研究。而且回顾的研究都至少随访五年。最终确定了1877篇论文摘要,52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9项最终确定纳入回顾范围。
大多数研究的研究对象中女性都少于1/3。研究中,患者人群、试验方法和风险校正本身有着显著的异质性,会对风险评估产生很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研究都宣称急性心肌梗死后5年和10年期间,女性的死亡率比男性高(死亡率未经校正)。但是,死亡率经过年龄校正之后差异性则变得不再那么显著。多变量模型可因研究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大部分研究表明,在对年龄因素之外的协变量进行校正之后,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性会进一步减弱。
很少有研究关注性别与年龄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一些研究凭借血运重建后男女死亡率相似的结果,报道了性别和治疗的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急性心梗后远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由男女之间的年龄、并发症和治疗方案不同所导致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这些危险因素和表现的差异对性别差异的死亡率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女性保健。
关注“丁香园心血管时间”,即可浏览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