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动脉瓣成形

2015-04-19 13: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魏立 李亚雄 蒋立虹等
字体大小
- | +

1953年首次文献报道了主动脉瓣( Aortic valve,AV)成形术,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运用及对AV解剖、病理生理、AV与主动脉根部关系的深入研究,使得对AV及主动脉根部的成形取得了突破,目前该类手术的术后早、中期预后已得到肯定,并逐步成为瓣膜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AV与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及相互关系

1.功能复合体

主动脉根部由3个袋状膨出的主动脉窦组成,其中包括了AV、主动脉瓣环(Aortic annulus,AA)和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其上界为窦管交界( Sinutubular junction,STJ),下界为主动脉瓣环,此瓣环与解剖上的主动脉瓣环(为瓣叶根部附着缘,呈皇冠样,也称心室一主动脉连接部Aortoventricular junction,AVJ)不同,AA是1个通过AVJ3个最低点的虚拟环。以上几个部分组成了1个功能复合体,共同影响AV的空间几何形态及功能。

成人平均AV面积指数约(2.02±0.52)  cm2/m2舒张期测AA直径约(23.4±1.2)mm,窦部约(22.4±1.7)mm,窦管交界约(18.9±0.9)mm.以上均为男性值,女性值稍小,还有其他的报道较上述值偏大,但窦部> 40 mm、AA> 25mm肯定是扩张的。

深刻理解这个功能复合体,不仅对认识AV生理功能有帮助,同时在病理(尤其慢性病变)下,此复合体也会相互影响,手术时需对AV及主动脉同期处理。

2.几个重要概念:

AV有效高度(Effective height):指AV对合缘与AA平面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成年人正常值约9—10 mm,此值可作为衡量AV脱垂的的一个重要参数。

瓣叶活动度( Valve mobility):指AV游离缘长度与瓣环周长的比值,比值越大瓣叶活动度越大。此概念提示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ortic insufficiency,AI)及主动脉扩张的关系,也解释了对AVJ的处理,可减轻AI、增加AV有效对合。

对合储备(Coaptation reserve):正常成人AV有效对合深度约2—6 mm,如果瓣环直径正常,有效对合深度2 mm即可维持正常的AV对合。这个概念解释了不同个体主动脉扩张程度与AI程度的不匹配现象,因其不同个体有各自不同的对合缘长度。

AI的病理生理及描述

收缩期的跨瓣压差驱使AV开放,血流由宽阔的窦部通过相对狭窄的STJ时,有部分血液逆流,在窦部形成涡流,以防止收缩期瓣叶与主动脉瓣的接触(减少AV与主动脉壁的撞击和摩擦、防止AV遮挡冠状窦),同时形成窦部的扩张将动能转化为势能,以便舒张期提供AV关闭的动力,上述复合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发生病变,就可能导致AI。

由不同病因所致的升主动脉扩张是导致AI的重要机制之一,AV会随动脉扩张而生长、瓣叶面积增大,如手术只单纯矫治动脉扩张,可能术后有AV脱垂的发生。

临床上常见病因,如:主动脉扩张、瓣膜退行性变、风湿、感染、黏液样变、主动脉夹层等,都可导致AI的发生,进而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增加,心脏由代偿到失代偿,心输出量降低至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仍然是描述AI的可靠工具,可提示AI发生的机制及病因,并对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术后可能的AI复发做出预判,常用的各定性、半定量指标包括:反流束宽/LVOT宽度比、反流束面积/LVOT面积比、解剖反流口面积等。Lansac等依据AI是否偏心分Type I、Type II,再依据主动脉根部不同部位扩张及瓣叶病变(是否有脱垂、挛缩、穿孔等)分出亚型。

而更为通用的是Khoury等的分类法,类似Caren-tier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机制分类的系统,主要依据AV有无病变及瓣膜活动度来分类:Type I瓣叶形态及活动度基本正常,瓣环有扩张;Type II瓣叶有病变及活动度增大,如脱垂;TypeIII瓣叶有病变及活动度减少,如瓣膜挛缩、僵化。

Type I可细分为4个亚型,la窦管交界及其以上升主动脉有扩张;lb窦部及窦管交界有扩张;Ic AVJ有扩张;Id瓣膜穿孔。手术指征及术式

1.手术指征

AI程度、患者有无症状、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及心室大小仍是决定是否行瓣膜手术的重要依据,最新2012年ECS版指南将以往:EF值正常,AI重度无症状且左心室扩大(舒张期末内径> 70mm、收缩期末内径>50 mm)的手术推荐级别由Ⅱb改为Ⅱa;同时将马凡氏综合征合并升主动脉扩张>45 mm的手术门槛改为>50 mm(Ia级别)。

目前的临床随访结果提示:选用45 mm的手术标准可能过于激进,不能给患者带来更佳的临床预后。对于二叶式AV及其他情况的主动脉扩张合并AI的手术指征,在新的ECS版指南也有明确表述。

2.瓣叶及瓣环成形术式

瓣叶的脱垂和/或卷曲、挛缩都可导致AI,依据AV的不同病变选择不同的瓣叶成形术式。通过测量AV的有效瓣叶高度、几何高度,可以很好的判断瓣叶脱垂的程度及预测术后AI复发的可能性。

如何将脱垂瓣叶的游离缘进行精确的缩减至关重要,通常选取正常未脱垂瓣叶作为参考,对脱垂瓣叶加以处理;如所有瓣叶均脱垂,可利用Schafers测量器测量瓣叶有效高度,或将成形后的瓣叶对合缘处于主动脉根部的中部,以此为标准。

瓣叶折叠术因其术式简单易掌握、术后随访结果良好,受到部分学者的推崇,为了避免术后瓣叶表面张力不均,诱发AI的复发,建议在瓣叶中部进行折叠。

分学者认为:折叠术可破坏瓣叶柔韧性及活动度,导致术后AV的重构、纤维化加剧,进而形成AV挛缩、狭窄,故而倾向选择瓣叶游离缘的缩短、重塑术式;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二叶AV畸形常有瓣叶挛缩、钙化、瓣叶融合处粘连等病变,导致瓣叶有效对合面积减少导致AI,选择削薄瓣叶、三角形切除挛缩粘连瓣叶、心包或人工材料扩大瓣叶等术式,进而增加瓣叶活动度和瓣叶面积。

目前成形术后随访资料仍以瓣叶脱垂病例为主,结果也较瓣叶卷曲、挛缩者为佳;对于瓣叶穿孔的病例,选择不同材料(戊二醛处理的自体心包最为常用,其他包括:阔筋膜、硬脑(脊)膜、牛心包、自体新鲜心包、聚四氟乙烯片等)对瓣叶进行修补,但穿孔直径>1 cm是瓣叶修补术后再次AI反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穿孔处瓣叶张力较高有关,导致修补材料的过快老化。

二叶式AV的发病率为1.0%-2. 5%,且其中约有20%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二叶式AV的成形术有其复杂性,先依据目前普遍认可接受的Sievers-Schmidtke分类方法将AV病变分为Type 0及Type I。

对于Type 0的病变处理与三叶式AV处理相同,对于病变比率更高的Type I而言,视AV间融合嵴病变程度而定,融合嵴病变可导致瓣叶僵硬、牵拉、挛缩、钙化,轻微病变的融合嵴可保留或作削薄处理,病变严重或伴钙化时,需行融合嵴及周围瓣叶的三角形切除。

意,通常二叶式AV的游离缘长度与瓣环周径的比值是减少的,意味着瓣膜活动度有降低,且一叶瓣膜脱垂与另一叶瓣膜挛缩、卷曲可同时存在。另外,瓣环的扩张在二叶式AV病变中更长见,对AVJ的扩张采用瓣环交界成形术是不佳的,采用David术式或Yacoub术式更加合理。

主动脉瓣环成形在AV成形体系中的重要性已被认可,包括各种环(内环、外环、软环、硬环、可扩张环等)及缝线的瓣环成形术已在临床上运用,临床随访及实验室研究结果较多的提示:环的效果优于缝线交界成形,因其可使术后AV有更佳的血流动力学及瓣环成形的持久性,但选用何种形态及材质的环更好,仍有分歧。

Schafers等认为,人工材料的内环因与AV有接触,可诱发AV炎症至瓣叶挛缩、卷曲,似乎使用外环更合理。目前,成形环的研究仍着重于组织相容性、血流动力学及形成效果的持久性等方面。

3.主动脉根部成形术

使用人造血管重塑窦管交界是最早用于治疗AI合并主动脉扩张的术式,基于当时对AI机制的认识:主动脉扩张是导致AI最为重要、普遍的原因,绝大部分AI患者合并主动脉不同程度、位置(窦管交界扩张占20%,窦部扩张占50%)的扩张。目前还没有统一意见回答:主动脉扩张至多少以下,是可以不用手术干预的问题,重塑窦管交界要求AV几何形态是正常的。

对窦部的成形主要运用Yacoub术式(Root re-modeling)及David术式(Valve reimplantation),前者将人造血管剪成3叶舌状,缝合于AⅥ处,形成新的窦部并对AVJ成形,保留瓣叶原位;后者将人造血管直接缝于AA处,AV重新悬吊于人造血管内,形成新的AV几何空间位置。

两种术式只要能保证AV几何形态的正常化,其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Yacoub术式更接近生理状态,但Yacoub术式不能解决basal ring扩张的问题,有术后因basal ring扩张而至AI复发的危险,David术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手术更佳困难。

述两术式的改良式,也未能在减少AI复发率、再手术率方面优于传统术式。在选择人造血管直径方面,目前仍是个人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客观依据,使用接近正常主动脉直径的管道似乎是合理的。

使用过小尺寸的人造血管可能形成AV脱垂的存在并增加AV与主动脉壁接触、碰撞,导致AV磨损及挛缩的机会;使用过大尺寸的人造血管可能导致AI的残留。

小结

目前,AV成形术的临床随访大多是有经验的单中心报道,Khoury等的随访:术后10年生存率为(73±5)%、免再手术率为(86±3)%、免严重AI复发率为(84 ±3)%、血栓栓塞率为1.10%/年、脑出血率为0. 23%/年、心内膜炎发生率为0. 19%/年;二叶式AV成形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2%—100%、免再手术率约43%~100%。

Aicher等12年的随访结果也显示出AV成形术优于换瓣术,10年免于瓣膜相关并发症率( Valve-related complications)为88%。David等关于David术式的随访结果:15年生存率为(76.5±18.0)%、免再手术率为(97.8±5.3)%。

多种因素包括:缝线的撕裂、basal ring的扩张、活动性心内膜炎、瓣叶缺失过多、单纯采用交界成形术、Typelll病变等均可导致术后AI的复发。Yacoub术式及David术式的运用改善了AV成形术的预后。

AV成形术的预后应该最少不差于使用生物瓣置换术的结果,目前AV成形术后的早、中期随访结果大多优于传统换瓣术,但其术后的耐久性仍需长期随访来证实。

主动脉瓣及根部成形术已得到一定的认可,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待解决,如:瓣叶替换材料的选择处理,如何使成形术变得更有章可循,如何得到最好的AV空间几何形态,这都需要更多客观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

二尖瓣成形术从开始的探索到如今成为的Ia类的术式,经历了近30年,可预见主动脉瓣成形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定充满艰辛,但意义重大。

本文摘自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5年2月第31卷第2期

作者:魏立、李亚雄、蒋立虹、杨应南、王戈楠

编辑: 舒思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