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eth Mahaffey博士
奥兰多(EGMN)——美国心脏学会年会上公布的前瞻性III期TRACER研究显示,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拮抗剂vorapaxar对主要终点并无影响,而且还会显著增加出血。
该研究由杜克大学临床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中心联合主任Kenneth Mahaffey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纳入12,944例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24 h内发生非ST段抬高性ACS,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肌酸激酶MB水平升高,或出现新的ST段改变,并且至少具有1个其他高危特征[如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M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一组接受安慰剂处置,另一组接受vorapaxar治疗,负荷剂量为40 mg,维持剂量为2.5 mg/d。92%的患者在指数住院(index hospitalization)期间应用氯吡格雷;88%进行心脏支架置入术,10%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各有约87%的患者应用噻吩并吡啶类,40%应用至少100 mg/d的阿司匹林。值得注意的是,vorapaxar中位疗程为379 d,比既往二联抗血小板研究中的疗程明显更长。
2年时,vorapaxar组和安慰剂组的复合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MI、卒中、复发性缺血所致住院、或紧急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8.5%和19.9%,差异不显著[P=0.072;危险比(HR)=0.92]。vorapaxar组和安慰剂组的次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MI或卒中)风险分别为14.7%和16.4%,前者较后者降低11%,降幅轻微但具有显著性。次要终点事件的减少主要得益于自发性MI的减少。
采用GUSTO标准评价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vorapaxar组的中至重度出血风险显著增加35%(7.2% vs. 5.2%;HR=1.35),具有临床意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出血风险显著增加43%(20.2% vs. 14.6%;HR=1.43)。vorapaxar组致死性出血发生率未见显著增加,但颅内出血发生率是安慰剂组的3~4倍。有趣的是,与基线时应用噻吩并吡啶类的亚组患者相比,基线时未应用噻吩并吡啶类的亚组患者在应用vorapaxar后疗效较好,并且GUSTO中至重度出血的风险较低。
该研究在达到预定的事件数量后被提前终止,完整结果详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 Nov. 13 [doi:10.1056/NEJMoa1109719})。
爱丁堡大学心脏病学教授Keith A. Fox博士评论指出,应用vorapaxar每治疗100例患者,2年时约多发生2次中度或重度出血、5次具有临床意义的TIMI出血和1次颅内出血,而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他认为,vorapaxar的作用仍在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血栓性事件。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内科教授Jeffrey Weitz博士表示,亚组分析表明临床医生在三联治疗方面已经黔驴技穷,应考虑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之间的相互替换。Mahaffey博士回应表示,当前对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酶的看法很难产生新的突破,目前的挑战在于明确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该研究由默沙东资助。Mahaffey博士为默沙东和多家制药公司担任顾问并获得资金。Cox博士和Weitz博士未披露相关经济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