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3月7日在线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应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临床预后(J. Am. Coll. Cardiol. 2012 [(doi:10.1016/j.jacc.2011.12.030])。
由于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T中的左心室起搏电极的最佳植入位置是最延迟的收缩部位且远离心肌瘢痕(J. Am. Coll. Cardiol. 2010;55:566-75; J. Am. Coll. Cardiol. 2010;56:774-81),因此斑点追踪技术已用于帮助确定个体患者的最理想植入位置。相比之下,常规CRT通常在所有患者的冠状窦侧支或后侧支放置左心室电极。
这项研究由英国剑桥Papworth医院的Fakhar Z. Khan博士及其同事进行,在拟接受CRT的220例男女性患者中比较了有无斑点追踪引导的CRT的治疗效果。在斑点追踪组(n=110)中,研究者采用二维斑点追踪径向应变成像技术来分析患者,以确定最佳的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对照组(n=110)患者接受标准的无引导CRT。术前和术后,患者和评价者均不知晓分组情况。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6个月时有效,定义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15%。次要终点包括临床有效[定义为纽约心脏协会(NYHA)功能分级改善≥1级]、2年全因死亡率和2年心力衰竭相关住院率加全因死亡率。斑点追踪组7例患者和对照组6例患者在干预前死亡或失访。
结果显示,斑点追踪组6个月有效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0% vs. 55%)。斑点追踪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3%和65%患者的NYHA功能分级改善,组间差异显著。虽然斑点追踪组的2年全因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其全因死亡和住院这一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证实了既往研究的结果,即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最佳的患者获得的临床改善最大,并且生存得到改善,同时死亡和心力衰竭相关住院这一复合终点的发生率降低。
研究者表示,对于接受CRT治疗的所有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左心室电极植入方案;三维斑点追踪等更新型的成像技术可能优于该研究所用的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最初纳入的患者中,有11%因图像质量不佳而在随机化前被排除。此外,该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性还在于既未根据不同步参数来预先选择患者,也未考虑总瘢痕负担的程度。不同步参数和总瘢痕负担的同时存在往往会降低总体获益。因此,在个体化电极植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步参数和总瘢痕负担可有助于提高CRT疗效,这种方法应在未来研究中加以验证。
在随刊述评中,底特律DMC心血管研究所的Jalal K. Ghali博士指出,这项重要研究不仅发现了一个有助于选择有效者的重要参数,而且还为在个体患者中寻找CRT疗效预测因素的工作提供了间接支持依据(J. Am. Coll. Cardiol. 2012 [doi:10.1016/j.jacc.2012.01.018])。
该研究获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资助。研究者和Ghali博士均无相关利益冲突声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更多 >
心力衰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