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心内膜注射自体BMCs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无效

2012-03-26 14:33 来源:丁香园 作者:shumufeng
字体大小
- | +


骨髓单核细胞产物特性分析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利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BMC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并提示存在可能的有效性。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或左心室功能障碍以及限制性心力衰竭或心绞痛患者而言,通过经心内膜注射BMCs能否提高其心肌灌注效果,减少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或者增强最大氧耗量,这个命题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Emerson C. Perin博士等人的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AMA2012年3月最新一期在线版。

这项临床2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始于2009年4月29日,终止于2011年4月18日,纳入了症状性患者(纽约心脏学会分类法II-III级或加拿大心脏血管分类法II-IV级)作为受试者,患者症状如下:左心室射血分数少于或等于45%,单小量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显示灌注缺陷,血管重建无效的冠状动脉疾病,受试者在5所国家级心脏,肺,血管学会资助的细胞治疗心血管研究网络(CCTRN)接受最大的医药治疗。

试验中受试者分别接受骨髓穿刺(局部标准化自动化BMCs分离方法)和100百万BMCs或安慰剂(比例:BMCs 2 VS 安慰剂1)经心内膜注射治疗。研究的并列主要结束指标为6个月后评估的如下指标:超声心动图标示的LVESV变化量,最大耗氧量,SPECT显示的可逆性。CCTRN生物资源核心实验室进行的细胞产物的表型和功能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53名患者中,共有92人(82名男性,平均年龄63岁)被随机分组分别接受BMC治疗(61名)或安慰剂治疗(31名)。LVESV指标的改变(−0.9 mL/m2 [95% CI, −6.1 to 4.3]; P = .73),最大耗氧量(1.0 [95% CI, −0.42 to 2.34]; P = .17),可逆性缺损(−1.2 [95% CI, −12.50 to 10.12]; P = .84)均没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任何一种次要结束指标包括心肌缺损率,总缺损量,固定缺损直径,局部室壁活动,以及临床改善均没有组间差异。

结论:对于慢性局部缺血心力衰竭患者,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经心内膜注射自体BMCs并没有提高患者的LVESV水平,最大耗氧量,或SPECT可逆性。

文献下载:Effect of Trans endocardial Deliver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on Functional Capacity,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Perfus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编辑: 李林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