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提高了对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共存的预测作用
心外膜脂肪体积(EFV)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心外膜脂肪体积是否与心肌缺血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的共存独立相关。
该研究连续收集了92例在6个月内完成RB-82型PET、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CS)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无已知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通过非对比增强CT检查并以获证实的软件计算而得出,并通过校正体表面积(EFVi,cm3/m2)来实现个体间的可比性。在应激和静息状态下心肌总灌注缺损差异≥5%(获证实软件来量化)被定义为心肌缺血,而冠脉管腔内径狭窄≥50%被定义为阻塞性冠脉狭窄。
结果显示,53例患者同时患有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与未伴有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的患者相比,同时患有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125±1230比626±690,P = 0.02)和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64.6±20.6 cm3/m2比49.7±14.2cm3/m2,P = 0.0002)显著偏高。在校正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胸痛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400)后,多因素分析提示,仅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升高(>68.1cm3/m2)是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共存的预测因子(OR=6.18,95%CI=1.73-22.01,P = 0.005)。此外,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下面积分析提示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对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共存的预测价值优于年龄、性别、胸痛和较高的冠状动脉钙化评分(0.73比0.65,P=0.09)。
据此得出结论,通过非对比增强CT检查所得出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指数的升高与心肌缺血和冠脉狭窄共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