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会于初雪,知行于雁西。11 月 27 日至 29 日,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在银装素裹的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 26 个专业的专家代表齐聚怀柔,聚焦冠心病,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指南与共识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华神经病学会北京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组织联合主办。
亮点一:多学科聚焦冠心病治疗
大会聚焦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的冠心病,以「整合、交流、转化、实践」为宗旨,以「学科交叉和复杂介入」为主题,邀请了近 400 名专家,遍涉心内、心外、呼吸、睡眠、神内、神外、肾内、消化、血液、耳鼻喉、风湿免疫、内分泌、妇产、骨科、普外、泌外、口腔、急诊、重症、体外、超声、影像、核医学、介入放射、检验、流行病等 26 个专业领域。
会议以打造学科交叉平台、探索整体医学模式为目的,通过交流碰撞解决一系列冠心病诊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推动疑难危重冠心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大会主席韩雅玲院士表示,会议首次以多学科融合眼光关注冠心病诊疗,挖掘值得推敲的临床疑难问题,通过大量临床典型病例,邀请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交流碰撞,有助于中青年医师提高临床和介入技术水平,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亮点二:探讨实践整体医学模式
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和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担任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担任执行主席。著名肾病专家谌贻璞教授、消化专家张澍田教授、神内专家毕齐教授、内分泌专家周迎生教授,以及王乐民教授、刘梅林教授、于波教授等心血管领域一线临床专家担任联合主席。
陈方、陈红、陈良龙、陈绍良、樊东升、方全、傅国胜、何奔、黑飞龙、季福绥、李建军、李军祥、沈珠军、陶凌、万峰、杨丽霞、杨新春、叶平、张抒扬、曾小峰、赵冬、周玉杰、朱建华、朱鲜阳等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多学科交叉碰撞,必将推动冠心病整体医学模式的发展。
大会主席马长生教授表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生理、病理上的交叉因素。在临床诊疗上,必然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冠心病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出现对临床工作者提出诸多挑战,单一学科已难以有效应对多种复杂临床问题。临床思维迫切需要向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ed Medicine, HIM)理念转化。CMIT 大会的诞生可谓应时应需,必将推动我国冠心病的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
亮点三:填补多项临床领域空白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研究和发展的大趋势。这不是单一的加法,而要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技术方法、治疗管理理念进行吸收、改进和创新,弥补本专业的「短板」,达到多学科系统整合、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使广大患者受益,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
会议聚焦于冠心病学科交叉、冠脉介入、专题培训及整体护理 4 大方向,共设立近 60 个专场,以期通过不同领域的碰撞,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或共识的空白状态。例如,PCI 术后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应如何评估和权衡风险?如何调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合并脑出血,如何把握神经系统有创或手术时机?何时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ACS 合并甲亢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碘对比剂是否安全?
这些悬而未决的临床问题将借此机会展开讨论思辩,凝聚多学科专家共识,从个体到整体、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一系列疑难与复杂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此外,本次 CMIT 大会还推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学护理理念,邀请国内众多知名护理专家分享最新护理经验,特别是指导现代冠脉介入环境下,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水平,辅佐医生、服务患者,打造优秀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大会执行主席聂绍平教授介绍,经过 30 年的迅猛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近 10 年来更是有了日新月异的突破。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已基本攻克支架再狭窄和晚期血栓两大难题;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展和应用也给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作为全球第二介入大国,中国冠脉介入手术例数已达到每年 50 万例。然而由于地域原因与实践差异,不少中青年术者仍需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遇到难题也求助无门。本次大会聚焦临床实战中经常遇到的复杂介入问题,精选 40 余例冠脉病例,邀请国内「高手」逐一剖析讲解,必将为广大初中级介入医师提供一场丰富的介入盛宴。
雁栖湖畔,CMIT 大会将秉承整合医学理念,立足学科交叉,探讨构建更加系统、科学的整体医学诊疗模式,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冠心病诊疗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