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S波可评价CRT患者的反应性及预后

2012-09-20 21: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czs890510
字体大小
- | +

 研究人群的组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上世纪后叶出现的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手段,目前已证实CRT可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随着REVERSE研究、MADIT研究和RAFT研究的问世,CRT治疗的适应征扩展到了症状更轻微的患者。然而,30%-50%的满足CRT治疗指征的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些亚组对CRT的反应可能较差,其预测因子包括:高龄、男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颤、非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及QRS波时限<150ms。但是这些因素常混杂存在,目前还不明确那些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Matthias Dupont博士和他的团队,试图通过比较CRT治疗后心超指标变化及预后变化来探讨QRS波形态及QRS时限在评价CRT治疗效果中的作用。

研究者回顾性的分析了2003年-2007年于克利夫兰心血管中心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的基线心电图特征、治疗后的临床和心脏超声情况。根据患者的QRS波形态和QRS波时限分成四组:左束支阻滞且QRS时限≥150ms;左束支阻滞且QRS时限<150ms;非左束支阻滞且QRS波时限≥150ms;非左束支阻滞且QRS波时限<150ms。

研究共入选496例患者,左束支阻滞且QRS波时限≥150ms者有216例,占43.5;左束支阻滞且QRS时限<150ms有85例,占17.5%;非左束支阻滞且QRS波时限≥150ms者有92例,占18.5%;非左束支阻滞且QRS波时限<150ms有103例,占20.8%。以射血分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该分类方法是最重要的独立变量(p<0.0003)(图1),将QRS波时限与QRS波形态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后,提示QRS波时限不再是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p=0.36)。左束支阻滞且QRS时限≥150ms患者CRT后长期生存率较高(p=0.02),但这种差异通过其他因素校正后不再明显(p=0.12)(图2)。

由此,Dupont博士得出结论,认为QRS波形态较QRS波时限在预测CRT的反应上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但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chenzhis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