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东方」生物可吸收支架开启冠脉介入治疗新时代

2016-05-31 13:51 来源:丁香园 作者:张波
字体大小
- | +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无疑是近年来冠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受瞩目的技术革新之一,关于 BRS 技术的探讨在各种学术会议及交流中也都是焦点话题。5 月 27 日下午,在 2016 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OCC 2016) 分会场上,来自国内外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们,与参会者分享了 BRS 的研究进展、应用规范和技术前景等最新学术资讯。

895751933547013785.jpg
图 1 会议现场

BRS:冠脉介入治疗第四代标志性新技术

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是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促使着人类锲而不舍,发挥极致创造力,在科学发展之路上不断攀登新峰。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代技术变革:1977 年,第一例冠脉球囊扩张术(PTCA)开创了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新纪元,但不久科学家发现,其存在术后急性血管闭塞的问题。于是,裸金属支架(BMS)应运而生,却一直不能克服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问题。这进一步催生了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并成为当前的主流技术。然而,DES 在完成前 6 个月支撑血管的历史使命后,会终生存留于患者体内,可能给患者带来远期临床隐患。

作为冠脉介入治疗领域第四代标志性新技术,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可以实现不留异物在体内,这将促进血管功能的修复,减少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为未来可能需要的诊断和治疗留下更多的方案选择空间。BRS 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支架,还需要多学科合作以及全面的技术探索,它更是一种治疗理念的革新,将开启冠脉介入治疗的新时代。

研究进展:BRS 近期疗效良好,远期获益尚待研究

目前的循征医学研究为这一新一代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ABSORB 系列研究作为目前该领域中研究设计及评价体系最为完善的试验项目,目前已为验证 BR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导管室主任徐波教授对 ABSORB 系列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4 项 ABSORB 试验 ( ABSORB Ⅱ、ABSORB Ⅲ、ABSORB Japan、ABSORB China )1 年期数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Absorb BVS 与 XIENCE CoCr-EES 支架在全因及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确定/可能的支架血栓、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ID-TLR)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导向的复合终点 Po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及器械导向的复合终点 Do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也没有显著差异。BRS 的器械血栓发生率虽在数值上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在简单至中等复杂的病变中应用 Absorb BVS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毋庸置疑,可媲美最好的 DES。

来自英国 King’s College Hospital 的著名专家 Jonathan Hill 分析了 BRS 对血管舒缩及微血管功能恢复的远期获益。通过 BRS 植入后的冠脉功能评估发现,微血管阻力指数可即刻受到影响;远期冠脉舒缩功能获得恢复;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改善等,有关血管功能性恢复的远期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对于这项新技术的前景,Jonathan Hill 表示非常乐观,并期待 ABSORB II 研究 3 年期结果的揭晓。


图 2 徐波教授、Jonathan Hill 教授

应用规范:妥善选择患者,植入符合标准流程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 BRS,需要遵守规范化的操作要求,以达到最佳的即刻及远期治疗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特别提醒:目前 BRS 更适用于年轻、ACS 及中低危患者;植入流程应符合标准化流程,即充分预扩病变、正确测量血管、关注扩张极限、使用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和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应用 BRS 可先选择「简单」无钙化病变,不断积累经验,再过渡至更广泛的适应证和更复杂的病变,但应避免在小于 2.5 mm 的极小血管中植入 BRS。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则建议,正确认识腔内影像技术(如 IVUS、OCT)的指导价值,实现 BRS 的优化植入。BRS 有其技术优越性,但相较金属支架,也存在着支架壁较厚、膨胀能力有限等现象,但通过一定的技术技巧,可以取得最优化的植入效果。在遵守标准化的植入流程同时,借助腔内影像技术,有助于准确评估管腔的直径、长度和支架的膨胀、贴壁情况,且便于开展长期随访,进一步保障 BR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 3 钱菊英教授、于波教授

技术前景:BRS 材料不断革新,造福更多患者

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材料学的突破和创新是 BRS 发展的基础。为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科研团队也在积极推进相关的技术革新和临床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通过对 BRS 在中国的研发进展介绍,让与会者对 BRS 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蒋学俊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新材料的研究,他认为聚乳酸成为目前最常见的 BRS 材料并非偶然,经长期实践证明,其既具备了 BMS 的支撑性,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在满足适应证患者的治疗需求外,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与可能。


图 4 葛均波教授、蒋学俊教授

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来说,没有支架也许是比有支架更高的一个境界。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改进、医生操作经验和临床研究数据的累积,BRS 的临床应用将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也将造福更多复杂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编辑: 刘敏EMK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