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电学论坛 2016」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海澄教授,就心电学的快速发展相关问题,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他指出,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得到了有效治疗,但是心律失常用药一直是最主要的治疗和热度不减的话题,而且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的唯一手段,临床应用 113 年的老技术不断焕发青春。
心律失常用药三部曲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快速心律失常,例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和房室结双径路)、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都可以通过导管消融得以根治;对于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通过 ICD 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和自动电复律治疗;对于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房室阻滞,及慢快综合征,均可通过植入起搏器而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
但在临床上,更多的心律失常仍然需要依靠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至今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中流砥柱和基石。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一方面通过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心率等作为参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首先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用药之前尤其是要筛选出不需治疗的心律失常,对这些患者应当已打消顾虑为主,教育其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或减少应用可使心律失常加重的饮酒、咖啡、浓茶、可乐等刺激性饮品,避免过度劳累、熬夜、激动、生气等,必要时可使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能够平稳抑制心率加快导致的心悸。
指导患者如何定期复查、如何自我监测脉搏以评估心律失常也至关重要。对这些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无益,有些反可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甚至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如果需要用药,即符合用药的适应证,就要注意选用哪类、哪种药物,应用的剂型、剂量,用法、禁忌证、疗效判定、不良反应评价等诸方面。
医生应当对拟使用的药物较为熟悉,用药前更要充分了解机体情况,情况再紧急,也要快速了解患者的机体情况(当然更紧急的情况会选择电复律),如什么病?正在吃什么药?现在的心电?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有无电解质紊乱?
例如房颤患者应用依布利特或胺碘酮复律前,如已经出现 QTc 延长、或低钾血症、或房颤已经持续几天未行食管超声检查也未应用抗凝药物,则用药就如同走钢丝一般。
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平日心率偏慢、快速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又偏长,一定要警惕有无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而窦房结又被快速异位节律点抑制时间过长,因此,药物转复的一刹那,很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窦性停搏、甚至继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故必须做好临时起搏的准备。
即使患者使用同一种药,但是对剂量、用药用法的选择,禁忌证以及并发症的处理,都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临床医生需要在用药上更规范、普及。
心电图:房颤诊断的金标准
房颤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连续性心律失常,确诊的唯一手段就是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等。对于阵发性房颤,相当大的一部分病例,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例如国外近年不少研究是针对隐性脑卒中,即发生了脑栓塞但未发现其他引起脑栓塞的原因。
对这类患者通过长时程心电监测,包括电话、植入性 HOTER,发现有高达 90% 的阵发性房颤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因此,单凭一次心电图或一次动态心电图就排除房颤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心电图检出房颤对后续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包括对导管消融患者术后的随访,判断疗效以及复发的情况。可以说,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不可替代,是基础的检测手酸,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云心电:从系统走入云端
如今,云「Cloud」的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包括你手机上的通讯录、照片、电子邮件等都可以在云端,心电图也是一样。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患者突发急病,单凭当时的一份心电图无法确定,常常需要跟之前的心电图进行对比,观察动态的演变,但是以前的心电图经常会丢失或没有随身携带。如果心电图都储存在云端,医生可以随时调用、比较动态变化,对患者的诊断大有帮助。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的心电院云网络已经搭建,病房或者门诊、急诊做的心电图,可实时上传到云心电平台,心电诊断中心的医生可以即时调用,快速出具心电图诊断报告,患者端的医生可以最快速度得到权威部门发布的心电图报告,大大提升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
另外,对于分级诊疗,各级医院也可通过心电网络覆盖到医联体的所有医疗机构、站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动态血压等均可以上传到云平台,心电诊断中心出报告后发回,这样就会让二级或一级医院以及养老院、社区或居民居家都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心电图的诊断,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充分整合、优化了社会资源。
同时,云生电对于医生来说也很方便,例如从云平台上随时可以调出心电图进行教学和科研。心电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可以提供很多寻常心电检查发现不了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惠及百姓、惠及医生,但心电图最终的确定诊断还是要靠医生,自动诊断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心电的诊断绝不能脱离临床,需要临床背景、疾病史、治疗史以及其他检查资料等来统一分析。心电只能作为临床诊断中重要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