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鸿教授:心电学的创新与坚守

2016-09-07 12:34 来源:丁香园 作者:刘敏
字体大小
- | +

在中国心电图论坛 2016 的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郭继鸿教授,就心电学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随着现代介入手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心律失常也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郭继鸿教授认为,心电学检查与技术进步通过媒体等各种途径普及知识,促进全民选择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从源头上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心电现代筛查手段,尽早发现心律失常风险较高的患者,帮助他们提早预防;同时,进一步规范心律失常的治疗技术、治疗器械使用。

创新:新论坛聚焦新视点

中国心电学论坛 2016 无论从会议的规模、专业水准、版块格局、引领创新等方面均有口皆碑,使每两年一次的盛会都给我国心电学领域注入最强劲的动力,「交流探讨,务实高效,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是大会一贯的宗旨与追求。

本届论坛特别为心电图初学者开设了「心电学:基础与实践 ABC」专场,该专场共含 18 个专题讲座,从会议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有心电学大家系统讲授心电图知识,相当于既往的「资深专家讲座」。

每两年一度的「中国心电学论坛」的每个议题、邀请的每位讲者都在郭继鸿教授的主持下,由论坛学术专家组反复斟酌而定,每道选题既贴近临床实践、切实解决实际需要,又引领心电学发展的前沿,带来最新理论、概念、技术和进展。

如房颤性心肌病于 1936 年在国外提出,至今已有 8 断,而临床医 0 年,但国内却很少提出该诊生一旦认识了这一独立的诊断会使患者治疗的措施和结果与患者预后完全不同。与原发或其他继发性心肌病合并房颤的临床表现容易混淆, 故及早识别与合理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针对房颤性心肌病, 进行有效的心律转复或心室律控制可以逆转患者的心衰和扩心病, 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裨益。大会上首次分享这一疾病的诊疗方法和要点,受到广大医生的关注。

预警:严守医学的生命线

心脏性猝死是指心脏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 1 小时之内。其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意外、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本次会议同样对心脏性猝死进行了重要的关注与讨论,90% 的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有关,且医学的预警作用较差,例如最近 2 名新入学大学生被骗,交感神经激活后立即发生了猝死。

有人将心脏猝死的患者做了生前回顾性再评价,发现 2/3 的心源性猝死并未未及时受到医学警示,只有 1/3 的人得到了医学警示,因此全世界都面临着心源性猝死的挑战,大家普遍认为猝死离自己越来越近,因为有和自己相同情况而又非常健康的人发生了猝死,因此人体内环境的问题被重新提出,HRV 的检测可以反映体内自主神经的稳定性。

管理:坚守科学的医疗模式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医院内管理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治疗过度,即认识不清、过度治疗;二是重视不够,患者的潜在危险未能及时识别。随着现代心源性介入治疗技术的新进展,心律失常不再是一种望而生怯的疾病,但一直是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这与治疗方法有个别不规范有着极大关系。

在美国,医源性致死排名较靠前,从第 6 位前进至第 3 位,中国的情况同样严重,加上医院的管理与治疗尚不严格,一些低级别医院购入了较多昂贵的心电检查仪器,由于成本较贵,不可避免会造成过渡检测的现象,这就是非科学管理带来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从国家、医院层面需要进行医务与医院的科学管理,例如美国支架的治疗有其适应证,中国也应如此,需要进行分析是否需要治疗,对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把控。而从医生的角度思考,则应进行「扶正压邪」的教育,加强诊疗规范、质控建设,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双管齐下,整肃医疗不正之风。让更多心律失常治疗技术早日实现国产化,同时加强其规范化管理。

编辑: 刘敏-专家服务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