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或推荐冠脉搭桥

2016-12-20 08: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Tylen
字体大小
- | +

急性心梗后并发心源性休克是紧急血运重建的指征,对于不合适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者 PCI 不成功的患者,则选择行冠脉旁路搭桥手术(CABG)。然而,对于急性心梗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搭桥手术的预后方面,则鲜有报道。

因此,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的 Piroze 博士及其团队对此展开研究,旨在评估该人群的早期预后及其时间相关的趋势,并揭示了术后的长期预后以及晚期死亡的预测因素,全文于近期发表在 Circulation 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 508 例因心源性休克而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2000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分为 3 个时间队列:2000 年至 2004 年(204 例)、2005 年至 2009 年(166 例)和 2010 年至 2014 年(138 例)。研究人员收集了每个时间队列的院内死亡和所有患者长期死亡的相关数据,并分别采用逻辑和 cox 回归分析找出以上两种死亡的预测因素。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8.3±9.8 岁。508 例患者中,78.5% 的患者有 3 支血管病变,47.1% 有左主干病变。44.1% 的患者发展为左室射血分数<30%,需要术前复苏、通气支持、主动脉内球囊反博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患者分别占 30.4%、37.9%、52.9% 和 3.1%。总体院内死亡率为 33.7%,三个时间队列依次减少(42.2% 、30.7% 和 24.6%),其独立预测因素为血乳酸>4 mmol/L、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年龄>75 岁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小于 30%。5 年和 10 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42.6±2% 和 33.4±2%,院内生存率分别为 42.6±2.0% 和 33.4±2.0%。晚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有:血乳酸>4 mmol/L,年龄增加、NYHA 分级 IV、糖尿病和术前心脏收缩功能改变以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

总之,急性心梗后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紧急冠脉搭桥手术后的院内死亡率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率有下降的趋势。院内生存下来的患者有着较好的长期预后,说明行手术血运重建可有临床获益。术前血乳酸>4 mmol/L 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强预测因素。尽管在术后第 10 年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存活下来,但院内生存下来的患者的预后较好。尤其对于多支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心梗和心源性休克,冠脉搭桥手术可为推荐选择。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