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汉:心律失常药物干预靶点新视野

2017-07-10 18: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1989sunshine
字体大小
- | +

2017 年 7 月 7 日,第十五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在滨城大连召开,在「心房颤动 20 年」专场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的陈义汉院士带来了题为《心律失常药物干预靶点新视野》的精彩演讲。

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局限性

临床上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除β受体阻滞剂外,其它三类都是针对心脏离子通道的药物,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很多弊端。

理论上:1. 除遗传性和突变导致的心律失常,几乎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是多个离子通道有问题,现存药物仅针对特定的离子通道;2. 通道亚型的选择性差;3. 仅抑制开放性通道;4. 针对全身性的离子通道,缺乏心脏特异性。

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够改善预后,并导致生存期缩短、死亡率增加。

此外,正性肌力药物使心肌细胞最后的营养和能量彻底消耗,加速心肌细胞死亡,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冠心病导致心肌坏死,其治疗应是坏死心肌的修复或再生,目前尚没有修复或再生方法;虽然 PCI 治疗心肌梗死效果较好,但本质上仍是姑息治疗。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新型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和方法。

除针对离子通道的治疗外,细胞内存在广阔的分子系统,现发现的新的干预靶点有亚细胞器、胞内运输系统、转录后调控体系及生物治疗四类。

亚细胞器作为干预靶点

亚细胞器的稳态和心律失常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干预贯穿于线粒体内、外膜上的 TSPO 受体,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明显改变。

室颤模型抑制 TSPO 酶或受体后,室颤发生率降为零。缺血性房颤模型、神经元性房颤模型、压力性房颤模型抑制 TSPO 酶或受体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急剧降低。

细胞内运输系统作为干预靶点

细胞内的每一个蛋白分子的走向、靶向、定位、稳态都离不开胞内运输系,其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核孔、微管、内小体系统、分子马达、囊泡等是构成了细胞内运输系统组成部分。胞内运输系统比现今的「高铁」都精准。

微管是细胞内分子运输的轨道,处于聚合与解聚的动态平衡之中。研究发现采用药物稳定微管,阻止微管解聚,能够改善缺血等基础诱因诱发的心律失常(早搏,室颤,房颤等)。

发动蛋白是囊泡脱离细胞膜时切断囊泡颈部的蛋白分子。抑制发动蛋白后,心律失常(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爆发性增加。分选蛋白是引导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蛋白之一。分选蛋白缺陷后,致命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

脚手架蛋白是一种特殊的接合蛋白和/或锚定蛋白。脚手架蛋白缺陷时,心肌细胞间润盘不能正确安装,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显著上升。

转录后调控体系作为干预靶点

CIRP 分子是 RNA 激活蛋白,在转录后调控中有重要作用。CIRP 缺陷导致短 QT 综合征,引起心脏复极进程明显缩短,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增加。

心律失常生物治疗前景与展望

生物起搏策略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可行且存在相关技术,但副反应及不可控性是唯一的致命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进步,生物起搏时代将会到来,起搏器将成为过去。

心律失常防治中新型药物的发现非常重要的。多个通道和通道外的药物取代现存的单个通道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是重要方面。

近二十年遗传性心律失常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长 QT 综合征、短 QT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主流的遗传学基础已经被发现,针对先天性的心律失常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总结

传统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发现亚细胞器、胞内运输系统、转录后调控体系可以作为治疗的新靶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生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时代将会到来。

编辑: 刘敏-专家服务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