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TAVI病例回顾及相关研究

2013-07-29 13:30 来源:QICC2013《门诊》杂志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是晚期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一些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晚期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为其带来了福音。

《门诊》:自2010年10月您率先在国内开展TAVI以来,中山医院已经对3例患者实施了TAVI。请问这3例患者随访一年多以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葛均波院士:这3例患者我们一直在随访,目前情况都很好。第一例没有出现并发症,第三例只是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关键是第二例患者,TAVI后出现了Ⅲ°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在国外比较好的中心发生率为5%~39%,有的中心接近50%。这个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后我们安装了临时起搏器,观察是否可以恢复。但在搬动病人时,造成了心脏穿孔,患者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透析以及支持治疗,二周后患者完全恢复,目前这个患者情况也很好。

虽然有些并发症是允许的,但是如果刚开始做TAVI就出现问题,对将来工作的开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幸运的是患者当时恢复得很好,目前仍在随访中。

《门诊》:请问通过这3例患者,您得到了怎样的经验?

葛均波院士:一项新技术在有效性得到确认的同时,其安全性必然也会受到关注,任何治疗方法都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目前国外一共做了五万多例患者,有的中心甚至做了几百例,但还是会出现并发症。由于主动脉瓣环与传导系统解剖上的毗邻,TAVI过程中及术后置入器械导致的径向张力导致传导系统的损伤,从而发生传导阻滞。CoreValve自膨胀瓣膜发生率高一些,Edwards球囊扩胀瓣膜发生率则低一些,但是也有5%~10%的发生率。这种差异可能与瓣膜的设计有关,一方面CoreValve自膨胀支架结构为了固定在瓣环位置上可能需要更大的径向支撑力;另一方面其伸入心室内流出道的部分更长,下缘更易压迫传导束,因此很难百分之百的避免,而且也不清楚哪些是高危人群。好在都是老年患者,并发症多,外科风险大,有些患者本身就需要安装起搏器,有些患者已经安装了起搏器,因此对其生活质量不会有太大影响。目前国内开展该术式的医院很少,病例数不多,经验不够丰富,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内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如果将来扩大适应症后,比如扩大至年轻患者时,就应该非常仔细地考虑哪些方法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另外,为了降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瓣膜不要放得太深,太深会进入左心室流出道。目前瓣膜的一个cell是4mm,原则上瓣膜最好在瓣环下面一个半格也就是6 mm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心脏一直跳动无法精确测量很难控制,只能通过医生的估计,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再释放,即使很熟练的术者也很难准确地测量。理论上最好不要超过6 mm,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心脏一跳一滑,瓣膜就会滑下去。瓣膜太靠上有并发症;太靠下放到流出道,就会漏到左心室,会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瓣周漏,所以瓣膜要安放得恰到好处。从技术层面上,很难杜绝并发症的发生。现在有几个第二代产品,可回收的鞘也比较小,因为还处在动物实验阶段,有的是panel study,是临床初步的观察。第二代瓣膜可能会比第一代好,但是目前具有CE mark只有CoreValve和Edwards。

《门诊》:Edwards瓣膜可通过心尖途径及外周血管两种途径置入,而CoreValve瓣膜主要是通过外周血管进入。以前也有报道通过外周静脉途径置入,但目前基本不采用这一术式,而仅通过外周动脉逆行置入,您在这3例中均采用了18FCoreValve瓣膜,请问您这么选择是作何考虑?

葛均波院士:CoreValve瓣膜材质是钛镍记忆合金,可自扩张,瓣膜在冷水中会回缩变小,安装到人体后,在正常体温下会自动膨胀。经外周静脉置入因需经过房间隔,会造成严重的房间隔缺损,需对房间隔缺损进行修补,因此目前几乎不采用这种术式。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经心尖途径和经外周动脉途径,比如经锁骨下动脉、股动脉和腋动脉等。SFDA目前没有批准Edwards瓣膜准入,因为其瓣叶材料是经处理的牛心包,虽然大部分牛心包是安全的,但考虑到疯牛病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旦将来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的症状,对患者和家属都无法交代。CoreValve的瓣叶材料是经处理的猪心包,猪心包与牛心包在瓣膜的寿命上没有任何差别。牛心包的Edwards瓣膜支架放出比较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概率可能低一些,这是它的好处。但从患者长期安全的角度考虑,猪心包的风险可能会更小一些,因此这三例均选择了CoreValve。

《门诊》:我们知道您这项技术是去德国学习的,请问您在德国TAVI采用的是哪种瓣膜?

葛均波院士:在德国这两种瓣膜系统均有用于临床,但CoreValve更多一些,因为当时Siegburg Helios研究中心的E.Grube教授参与了CoreValve瓣膜的研制,所以在德国CoreValve应用会更多一些。

《门诊》:目前国内除了中山医院以外,还有阜外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相继成功开展了TAVI手术。请问目前国内的TAVI进展情况如何?

葛均波院士:TAVI在全球范围内正处于一个爆发性增长期,表现为手术例数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剧增,而我国TAVI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国内TAVI遇到了一个瓶颈,做TAVI首先要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拿到伦理批准后才允许做;其次目前国内的瓣膜都是免费提供给患者的,但免费须有一个资金支持。在国外有很多基金会,患者可以请他们支持,我国这个相对较少。目前我们主要是用科研经费来做观察性的研究,不能收取患者的费用,而且这个器械目前比较贵,因此开展很不容易,包括我这里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瓣膜给患者使用。如果TAVI进入医保,开展起来就方便很多。

《门诊》:基于目前这种状况,您作为中科院院士,请问您会为TAVI在国内的发展做些什么工作?

葛均波院士:我们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我国有很多新的器械、新的方法无法尝试。作为一位科学家应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严格控制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这需要专家论证。国家应该提倡和支持那些会带来益处的探索性研究,否则我们只会与国外越来越远。

国家一直在提倡创新,但现有的体制却对创新有所制约。像这次“毒胶囊”事件,就是因为没有质量控制和监管的直接后果;另一方面不支持创新事物,却支持低层次重复、无技术含量但赚钱的项目。两会时有媒体炒作“一元钱药”,我就站出来反对,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它不符合科学规律。从原料,到制药、加工成形、包装、分销、零售,最后到患者手里,这些都是要大量成本投入。如果只需一块钱,即使是假药也不可能这么便宜。大家都说“看病难,看病贵”,我承认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是不应该以降低药品质量,牺牲患者安全为代价来制造便宜的药,“毒胶囊”只是一个表象。患者吃了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曝光会不会一直存在下去呢?

作为科学家,我会呼吁,会做出自己更多的努力,拿出更好的结果,去影响政府部门支持自主创新,支持新技术的开展。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在早期不熟悉的时候,因为学习曲线,可能会有很大风险。但医学是经验科学,不能因为风险大就放弃,放弃就永远做不了,患者就得不到相应的治疗以及由此带来的获益。所以我们要呼吁政府,呼吁有关行政部门应该支持新的技术,支持创新。

《门诊》:去年12月14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加拿大Amat-Santos博士的一项前瞻性研究,138例接受TAVI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中,约1/3术后发生新发房颤(NOAF),而且多见于经心尖途径。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葛均波院士:这项研究我仔细读过,首先它的样本量太少,很难得出一个可信的结论。而且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它的发生原因。很多年前我在做实习医生的时候,二尖瓣的闭式分离也是从心尖进入,好像没有出现房颤。看了这项研究原则上应该仔细观察,通过荟萃分析或前瞻性的对照研究看是否真的会给患者造成房颤。但是现在我还不能通过这138例病例得出一个结论,可能会有这么一个趋势。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将来遇见同样的情况通过心尖可能不行,通过周围血管也许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门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请问今年有什么亮点?将会给参会的医生带来哪些收获?

葛均波院士:东方会自开办以来,坛主负责制度逐步完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今年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普及和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比如高血压,以前认为血压越低越好,最近新的解读认为不同的高血压人群有不同的处理策略。其次是对心血管新型抗凝药的临床应用,在减少出血的同时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第三点是我们的预防工作做的不够。虽然床位越来越多,但患者如果不是急症,住院要等半年,症结出在哪里?我觉得是预防教育没做好,因此我们会将一部分精力放在预防和教育上。另外今年东方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合作,有欧洲心脏病协会的专家讲一个session,将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介绍过来。从学会的层面上有一个伙伴或者partner,这样对推动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区域性,对全国学科的发展都会有益处。

个人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 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 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 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