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要点:
- 尽管男性和女性在心衰方面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有关生物学标记性别差异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 为进一步去了解导致心衰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来自荷兰的Sven Meyer等人通过评估临床表现的性别特异性变化以及生物学标记方面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相关研究。
- 较之男性患者,女性在心衰方面有更明显的临床表现以及更好的预后。性别之间的部分生物学标记与死亡率的关系或可解释性别间的生存率差异。
尽管男性和女性在心衰方面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有关生物学标记性别差异的研究却不是很多。为进一步去了解导致心衰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来自荷兰的Sven Meyer等人通过评估临床表现的性别特异性变化以及生物学标记方面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于8月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
该研究选取了567名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女性占总数的38%,受检患者平均年龄为71±11岁。研究者比较了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点,多种生物学标记以及预后情况。通过相关统计学处理,比较各因素的相关性。
研究者发现:较之男性患者,女性平均年龄大,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且高血压患病率更高,更可能接受利尿剂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接受ACEI治疗的可能性较低。3年后随访所得死亡率,女性患者低于男性;有关炎症或细胞外基质重塑的生物学标记(如C反应蛋白,PTX3,GDF-15)水平在女性患者中低于男性。同时,N-端脑钠肽,TNF-αR1a和GDF-15的水平差异表明了性别与死亡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研究者认为:较之男性患者,女性在心衰方面有更明显的临床表现以及更好的预后。性别之间的部分生物学标记与死亡率的关系或可解释性别间的生存率差异。同时,研究者也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生物学标记方面差异与心衰性别差异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