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中房颤患者往往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在这期间治疗暂时中断(TI)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现在并没有研究论证TI与房颤患者治疗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
因此美国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判断TI出现的原因、TI患者出现的特征以及TI患者预后与抗凝药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
研究者从ROCKET AF研究中选取试验所需样本,该研究是关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一项双盲双模拟的临床随机试验,其中双模拟选取的药物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该研究有部分患者存在不同原因的TI,时间跨度为3天至30天,而且对于这部分患者,研究报道了他们的基线状况、治疗及包括中风、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死亡、心梗、大出血在内的预后情况。
研究者称,TI相关的预后高危期为TI起始至重新服药后的30天。研究选取了14236名至少服用一种药物的患者,其中4692名患者有TI。TI患者与其他患者在基线状态无明显差异。仅有6%的TI与过渡性治疗有关。
统计结果显示,在高危期,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的中风发生率基本相同。两组大出血事件发生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研究者称,统计结果证实了口服抗凝剂 TI 在房颤患者治疗中较为常见并且与高危期中风及出血事件相关;另一方面,在影响高危期中风及出血事件风险率方面,利伐沙班TI与华法林TI相似。
最后,研究者指出房颤患者抗凝药物 TI 的应对策略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而该研究或可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