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膦酸盐类药物或可增加房颤相对风险率

2014-04-01 10:08 来源:丁香园 作者:坞霜降
字体大小
- | +

本文为medscape网站近期发布的一篇资讯,作者指出有研究者怀疑二膦酸盐导致房颤风险率升高,并呼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重新考虑该药物的适应症,全文如下。

二膦酸盐与房颤的相关性

一篇新发布meta分析的作者指出,从最近完成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美国FDA有必要重新考虑某些骨质疏松类药物的致房颤(AF)风险。该meta分析作者选取了9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不乏专门针对该问题的一些研究。

这些研究数据显示不管是口服型还是IV型二膦酸盐类药物都与新发AF风险率升高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IV型药物造成的风险率升高尤为明显。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Abhishek Sharma在接受heartwire采访时称:“二膦酸盐类药物以往被证实可以降低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但是我们仍然要仔细选择由正确适应症的患者。”

该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这些药物依然可以用来治疗骨质疏松及骨质缺乏,但是临床医生用药时,要密切监视老年或有心脏病史的AF高危患者的治疗情况。

Sharma指出,“作为一种常用药物,二膦酸盐类药物的适应症正在逐步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出现心脏方面的问题。”

“许多患者的内科医生或是肿瘤科医生在起始治疗时就会采用该类药物,但是我强烈建议我们心血管方面的医生应该明白该药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治疗中除了密切监视患者状况,我们还要与肿瘤方面的医生合作治疗。”

该meta分析将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

FDA结论与现有研究之间的矛盾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和骨质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人们开始怀疑该药物与AF风险之间的潜在可能性后,FDA于2008年收集回顾了相关研究数据,这些研究包括了19 687例服用二膦酸盐类药物患者以及18385例安慰剂对照的患者。

FDA在分析统计结果后认为AF风险情况与药物使用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而且患者总AF比例较低。但是FDA同时表示他们会继续关注该药物。

事实上,我们从Sharma那里获悉,自从FDA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去年,Sharma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二膦酸盐类药物与AF风险升高相关。而服用IV型二膦酸盐类药物很可能是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因为该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导致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

另一方面,已往那些独立研究口服型或IV型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在结果方面也有矛盾之处。

因此,Sharma的团队对现有已发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

他们选取了5个随机对照研究作为数据来源,所选研究分别比较了IV型唑来磷酸、口服阿仑膦酸钠及口服利塞膦酸盐疗效与安慰剂之间的不同。研究者同时选取了4个验证口服型或IV型二膦酸盐类药物疗效的观察性研究。入选患者总数为135347。

他们发现,研究涵盖的所有类型的二膦酸盐类药物都与AF相对风险率具有相关性。IV型药物与AF风险率升高相关性最为明显。

实验组与对照组AF相对风险率

二膦酸盐类药物种类

相对风险率(95%置信区间)

口服型+IV型

1.28 (1.18–1.38)

IV型

1.40 (1.32–1.49)

口服型

1.22 (1.14–1.31)

口服型、IV型与安慰剂组相比的AF绝对风险率相对较低,分别为0.4%、1.1%。

因为其中有五个研究是在FDA2008年声明之后开展的,而且这些研究的结果都指出AF与口服型、IV型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FDA很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

尽管该meta分析样本量较大,足够分析相对少见的事件,研究者还是指出了一些缺陷,如缺乏详细的基线心血管事件信息、缺乏合并用药信息、所选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等。

同时,所选研究不是为论证AF与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关系而专门设计的。

他们在文中总结称,“因此,我们需要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数据进一步的评估AF与该药物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答这种相关性是由特定药物引起的,还是仅仅为一个‘类’效应。”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wangp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