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2年覆盖全国27个省份、111家医院的中国心房颤动登记研究显示,我国高危房颤患者中,仅22%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且其中仅31.8%的患者治疗达标。”
6月28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血栓循证工作组举行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发布新闻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引用上述数据提出,当前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而提高医患抗凝意识、规范化使用新型抗凝药物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有效手段。
据介绍,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我国约有400万名房颤患者。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卒中年发病率为3%-4%,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7倍。如规范使用抗凝治疗,上述发病风险可降低60%左右。
《建议》提出,新型抗凝药物(NOAC)与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凝药物相比,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具有更好的风险效益比,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且颅内出血并发症也相应减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胡大一教授强调,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更为安全,但并不代表患者不需要定期随访和严密监测。《建议》明确提出,所有患者至少每3个月进行1次专门随访,医生应就患者服药依从性、合并用药情况、血栓栓塞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进行收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