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

2006-08-01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集体创作
字体大小
- | +

网友[confidence]提供病例如下:

    男性,39岁,“发热伴右上肢疼痛一周”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 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右上肢触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消失。

    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一周左右,超声示右桡动脉、右尺动脉血栓形成,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11×11mm,连续三次血培养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治疗:先后给予稳可信、磷霉素和利福平三联治疗10天体温仍高,期间患者出现全身脓庖,体温在38.5~39℃左右波动,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右上肢疼痛消失,但左上肢出现明显肿胀伴有触痛,手足部大量瘀点瘀斑形成;遂改用西力欣、磷霉素和利福平三联治疗10天,体温在37.5~38.5℃波动,手足部瘀点瘀斑开始消褪,左上肢肿胀触痛加重,超声示左桡动脉、尺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血流信号减弱。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17×9mm;继之以头孢唑啉、磷霉素和利福平三联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好转,外科会诊意见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遂患者要求出院。

         

网友[beatingheart ]分析:

    很典型的病例,照片中的表现应该是Janeway损害(Janeway lesions,在手掌和足底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主要见于急性期)和甲床下线状出血,可能由微血管炎或微血栓所致,现在很少见到。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是Osler结节(皮肤及粘膜的淤点,发生于手指、足趾末端的掌面,稍高于皮面,有压痛,5~15mm大小,多见于亚急性期),不知道这个患者有没有。

    治疗方面应该应用抗生素2个月至体温血象血沉正常,血培养阴性,再行手术治疗比较安全。但是如果规范抗生素治疗患者仍无好转趋势的话,应该及时手术清除病灶。抗生素应选用血培养敏感的抗生素,如果培养阴性首选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用万古霉素。


网友[yf1971 ]分析:

   病例特点:年轻男性,既往无瓣膜病史,起病急,高热,体温 40℃,心脏和两肺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体温39~40℃持续一周左右,超声示右桡动脉、右尺动脉血栓形成,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11×11mm,连续三次血培养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期间患者出现全身脓庖,左上肢肿胀触痛加重,超声示左桡动脉、尺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心脏超声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17×9mm。

    这一病例我认为应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

Duke修订标准(2000年)

主要标准

1.微生物学

    ①两份不同培养标本分离出典型病原体: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HACEK组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社区获得性肠球菌(无原发病灶)。对可疑的IE患者入院后1~2小时内至少应取2次血培养,对于心血管虚脱患者至少应取3次血培养,每次相隔5~10分钟。②持续血培养阳性的与IE相一致的病原体。③单一培养阳性的伯纳特立克次体或其抗体滴度> 1:800。伯纳特立克次体在大多数实验室难培养成功。

2.心内膜受累证据

    ①新的瓣膜返流(杂音增强或改变)②超声学阳性发现(换瓣术后推荐应用经食管超声)。超声学阳性发现是指:心内膜损伤处摆动的团块回声;环周脓肿,新的置换瓣裂。

次要标准

1.易感性,包括心脏疾病及使用药物注射者。与IE相关的心脏疾病分为三类:

    高危心脏疾病:既往IE史,风湿性心脏病,置换瓣膜,主动脉共干,复杂的紫绀型心脏病。 中危心脏疾病:二尖瓣脱垂伴返流或瓣叶增厚,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病变,肺动脉缩窄和肥厚型心肌病。低或无危险心脏疾病:继发孔房缺,缺血性心脏病,冠脉搭桥术史,二尖瓣脱垂不伴返流。

2.发热 体温>38℃。

3.血管现象 瘀斑和片状出血除外,没有一个外周损害是IE特征性表现。

4.免疫学现象 类风湿因子,肾小球肾炎,Osler结或Roth点。

5.微生物证据 未达到主要标准的阳性血培养,活动性炎症的血清学证据。除外单纯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IE极少见的病原体。

    凡符合两项主要诊断标准,或一项主要诊断标准和三项次要诊断标准,或五项次要诊断标准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拟诊标准:①满足1项主要标准十1项次要标准;②3项次要标准。

   本患具备两项主要标准,而且还具备好几项次要标准,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依据充分。

    治疗:对抗生素治疗过程有点疑问,不知用药是否根据药敏结果所作调整,直接用万古霉素如果甲氧西林耐药则更改治疗方案没有意义,一是疗程未到,二是更改后的治疗用药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无效,如甲氧西林敏感,其实治疗似乎不宜首选万古霉素,另外两次均联合磷霉素似乎没有这种治疗方法,再有西力欣为二代头孢,尚无证据用于金葡菌性心内膜炎。
 
    经验用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methicillin敏感)①萘夫西林(nafeillin)或苯唑西林(oxacillin)均为2g,每4小时1次,静脉注射或点滴,用药4~6周;治疗初始14天加用庆大霉素,可同时口服利福平6周。②青霉素过敏或无效者用头孢唑啉(cefazolin)2g静注,每8小时1次,用药4~6周(或其它第一代头孢);治疗初始14天加用庆大霉素,可同时口服利福平6周。③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无效,可用万古霉素4~6周。治疗初始14天加用庆大霉素,可同时口服利福平6周。 此时外科手术难度大也应考虑手术同时合理抗生素治疗,否则很难存活。


网友[confidence ]补充:

    患者为青年男性,既往无心血管病疾病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吸毒史及不良生活史,但有脚藓史,2月前曾有足部皮肤破溃引起丹毒,本次发病前1月有反复足部破溃。

    治疗方面:患者入院主诉有青霉素及头孢类过敏史,故开始予以稳可信治疗,用药均为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后详细追问过敏史,患者确实有青霉素过敏史,但头孢类无过敏史,故在家属同意基础上,改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每次换药前三天,体温有明显下降,在正常范围内,但3天后体温再次回升。患者整体病情有所明显好转。

    关于手术方面:心脏外科考虑手术有指征进行,但是右上肢病灶明显,若不予以处理,则术后易致反复感染;而血管外科考虑右上肢病灶目前无指征进行手术,故予继续抗感染治疗。


编辑:蓝色幻想

编辑: 张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