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标志物水平通常在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中诊断心肌梗死(MI)和估计心肌坏死程度。目前临床实践中肌钙蛋白更多的被应用于诊断MI,但是通过对峰值下降更快的CK-MB的定量分析,发现CK-MB在评价心肌坏死程度和再梗死方面更有优势。血液中CK-MB的量和心肌坏死范围的关系已经通过病理和影像学研究得到证实。
CKMB浓度峰值可以判断急性心梗溶栓后血运是否再通,基于这些研究,CK-MB常常作为指标评价STEMI的治疗。然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通过CK-MB判断预后确还尚属首次。近期Akshay Bagai博士等人在AHJ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这一临床结果。
研究包括了2042名初发心肌梗死患者,这些患者都是出现症状6小时之内即行PCI治疗的STEMI。这些患者是此前三项临床研究所纳入的患者人群,他们分别来自于COMMA研究(COMplement inhibi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Angioplasty,814人),DELTAMI研究(Direct Inhibition of δ-Protein Kinase C Enzyme to Limit Total Infarct Siz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154人),PROTECTION-AMI研究(Inhibition of δ-Protein Kinase C for Reduction of Infarct Siz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1074人)。研究人员对这三项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
研究人员在中心实验室对PCI术后36小时之后存活的1799名病人进行大于4次的CK-MB检测,得到浓度峰值和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曲线是利用标准梯形算法计算24-36小时的CK-MB浓度曲线)。研究主要终点为:6个月之内的死亡率及90天后的死亡率、心衰率。
研究结果显示:
6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为3.3%。CK-MB峰值以及CK-MB AUC曲线均与6个月死亡事件显著相关。CK-MB浓度与6个月死亡之间的关系在三项研究中保持一致。
图1,A:CK-MB浓度峰值与6个月死亡率之间关系;B:CK-MB AUC曲线与6个月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图2,CK-MB峰值与CK-MB AUC之间相关度
此外,90天患者死亡以及慢性心衰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46例以及77例,共发生112例复合终点事件。CK-MB峰值以及CK-MB AUC曲线均与90天内死亡以及慢性心衰事件显著相关。
表1,CK-MB峰值以及CK-MB AUC曲线下面积与6个月死亡及90天死亡和CHF相关度分析
结果发现CK-MB的峰值变化和心梗之后的预后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评估PCI治疗之后病人预后提供了新方法。由于该研究在特定的设定之下完成,而病人预后的因素极其复杂,不同病人时间也长短不一,还有更进一步工作需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