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Americ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篇旨在拓宽左心耳血流速度(LAAFV)指标应用前景的研究报告,并提供了一些列LAAVF与消融术后窦性心律关系的初步研究结论。
一、研究背景
与CHA2DS2-VASc评分系统类似,左心耳血流速度(LAAFV)一直作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一项预测指标。但是Shigeki Kusa博士的研究团队指出,我们在LAAFV与导管消融术后的窦性心律相关性方面知之甚少。
因此,Shigeki Kusa博士认为有必要探索较低的LAAFV是否可以作为导管消融术后稳定窦性心律的有效临床预测因素。
二、隐患初现
研究切入点为观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术后的窦性心律情况及其LAAFV情况,具体入组情况为,10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皆接受导管消融术,且术后均为窦性心律并保持至少6个月,同时,使用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该阶段患者的LAAFV情况。
研究者将低水平LAAFV阈值定义为≤40cm/s。
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患者术后LAAFV平均值为29cm/s,多数患者LAAFV在术后回复,并逐步趋于正常。
但是,其中23例患者LAAFV在随访的6个月中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多重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2是成功消融后低水平LAAVF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在这23例低LAAVF患者中有17例其CHA2DS2-VASc评分≥2。
三、初步结论汇总
此次探索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1.在导管消融术后的稳定窦性心律至少6个月间,患者LAAVF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2.约有25%的患者术后虽然窦性心律稳定,但是其LAAVF始终处于低水平;
3. CHA2DS2-VASc评分≥2、女性及自发声学显影等三项指标或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LAAVF低水平;
4.与消融术后LAAVF高水平患者相比,LAAVF低水平患者的冠脉左前降支、二尖瓣血流、E/e’等指标都显著不同。
最后,研究者指出部分患者在消融术后LAAVF始终处于低水平,因此,我们不能断言消融术后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意味着LAAVF亦恢复正常,但我们不能否定LAAVF评估消融术后窦性心律患者血栓栓塞情况的作用,尚需大型试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