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监测」面面观

2015-04-11 08: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鹏
字体大小
- | +

一、运动员才需要“心血管疾病监测”?

年轻人在进行竞技体育运动时出现的猝死事件往往使人们感到迷惑,因为根据一般观点,这些年轻人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代表了最优的人类体质,他们应该是疾病风险最低的群体——万幸的是这种猝死事件比较少。但是,类似“孙杨万爽力事件”出现的心肌缺血等慢性疾病却比较常见。

近年来欧洲机构为运动员进行常规胸部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研究者指出没有任何临床证据支持这种心电图检查可以降低运动员死亡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过高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率使结果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心血管监测或可减少这类“悲剧”的重演,具体而言,通过给予年轻人(不仅仅是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群)心血管相关检查,准确迅速的监测其是否患有可导致猝死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慢性缺血性心脏疾病、家族遗传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心血管疾病监测”的各方观点

1.指南意见

2014年的AHA/ACC指南并未将年轻人群体的胸部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纳入强制性全面监测范畴,仅表示“可以考虑给予部分年轻人群体此类监测,不仅仅是运动员群体,也包括中学生、大学生等。”

但是这样的指南推荐将受制于伦理问题,即仅给予少部分年轻人此类心血管监测是否意味着剥夺了一部分真正需要监测的年轻人的生存权。

2.夸大其词不可取

我们所说的“心血管监测”指的是监测那些与运动相关且存在猝死的可能性的心血管疾病,因此,这部分人群相对数量并不大,但是部分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即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发生心因性猝死的可能性不低(至少高于一般人),这种观点或多或少影响了一部分研究者。

事实上,多国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因心血管疾病于体育运动中猝死的人数远低于一般人群,甚至低于因车祸、雷击或吸毒过量死亡的人数。之所以人们关注年轻人,或者说运动员的“心血管监测”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们的一种直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应该是强身健体,而不是损害健康。

三、“心血管疾病监测”有范本

在“心血管疾病监测”方面,最好的范本当属丹麦,根据统计数据,该国因体育运动发生心因性猝死的人数最低,每年仅12例。有趣的是,丹麦拒绝执行欧洲委员会推荐的“给予所有运动员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的提议。

另一方面,丹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院外疾病预防,不仅仅降低了运动猝死率,也降低了包括自杀、吸毒、车祸及枪击的死亡率。

以下为丹麦开展的三项“心血管疾病监测”措施,需要指出的是,下列措施不仅可以降低运动员猝死率,也适用于多数年轻人:

1. 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

2007年,丹麦国内注册的院外除颤装置增加了600倍,数量超过15000,并在全国设置了多处配以专业救护人士的移动急诊单元。上述措施使丹麦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提高了175%

2. 自杀预防

丹麦在其国内开设了多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国内年轻人心理评估,并缓解那些存在自杀倾向人群的情绪,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 机动车驾驶习惯干预

丹麦每年都会进行年轻人驾驶习惯培训,以纠正不良的驾驶习惯,降低车祸死亡率。

四、扩大“心血管疾病监测”范畴

虽然丹麦的后两项措施与“心血管疾病监测”联系松散,但是该国的“心血管疾病监测”成绩提示我们,“心血管疾病监测”范畴有待扩大,不仅仅是检测的手段,也包括监测的疾病种类及人群。以下方面均应纳入考虑范围:

1.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干预,控制人群,尤其是年轻人脂质摄取量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

2.开展终生“心血管疾病监测”,系统评估个体的患病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

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血管疾病监测”需求差异性。

编辑: wangp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