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桥接治疗:房颤抗凝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2015-02-18 10:21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鹏
字体大小
- | +

“抗凝桥接治疗”是一项旨在解决房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风险的治疗方案,但是近期的研究显示,“抗凝桥接治疗”或许是过度的抗凝治疗——房颤抗凝有些过分了。

一、“抗凝桥接治疗”:新方法 新问题

随着老年患者比例不断增大,房颤患者数量日益增大,而老年房颤患者同时有很高的可能性接受各种有创性手术,因此围手术期预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另一方面,指南已正式推荐抗凝治疗是预防老年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方式。

但是,临床上每年约10%15%的老年房颤患者会面临一种窘境,即他们需要接受某些手术治疗,而这些手术会暂时中断其抗凝治疗。虽然有人提出了“抗凝桥接治疗”(bridging anticoagulation)的概念,那么患者是否应该在术前或术后接受“抗凝桥接治疗”?

所谓“抗凝桥接治疗”一般为停止已往的常规抗凝治疗,改用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注射,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房颤患者脱离规律抗凝治疗的时间,本质是最小化患者围手术期血栓事件风险。但是现在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

1. “抗凝桥接治疗”的必要性,即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围手术期停止抗凝治疗;

2. “抗凝桥接治疗”的具体治疗收益及治疗风险;

3.考虑到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NOAC)的快速起效性,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是否亦需要“抗凝桥接治疗”。

二、针对问题 逐个击破

ORBIT-AF最新一项试验结果或许能回答以上问题,该研究由Steinberg博士研究团队完成。研究显示给予房颤患者抗凝桥接治疗会增加患者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预后事件风险率。或许常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不适用于此类患者,亦或者我们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面“走的太远了”。

1.问题一:小型手术需谨慎

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给出的数据显示,老年患者常见的小型手术可以在不更改抗凝治疗方案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包括牙科手术、皮肤手术、冠脉造影及白内障手术。例如,牙科手术中的氨甲环酸漱口水可以起到一定的血流稳定作用。

在接受心内科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中,使用“抗凝桥接治疗”的患者手术位点血肿情况更严重。这种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患者术后“抗凝桥接治疗”太早,此时血流动力学稳态未恢复,小的出血点还未完成显现。如果患者不更改抗凝治疗方案,其潜在的出血点就会显现出来,得到及时治疗。

研究者指出小型手术中很多使用“抗凝桥接治疗”更改原有抗凝治疗方案是不必要的,虽然试验显示多数“不必要抗凝方案调整”并未造成不良预后,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对手术进行分类来指导“抗凝桥接治疗”使用——至少现在来看,多数小型手术不需要“抗凝桥接治疗”。

2.问题二:弊大于利很头疼

 “抗凝桥接治疗”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治疗收益,但是ORBIT-AF的此项子试验告诉人们,“抗凝桥接治疗”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一种方案。

首先,Steinberg博士研究团队发现“抗凝桥接治疗”患者的临床显著性主要出血事件风险是不更改抗凝治疗方案患者的三至四倍。而且,“抗凝桥接治疗”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患者的血栓风险,另外“抗凝桥接治疗”组恶性心血管事件有增多的趋势。

对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接受“抗凝桥接治疗”加剧了出血风险,但是“抗凝桥接治疗”恶化了心血管预后,这是怎么回事呢?研究者给出的一个统一解释,即“抗凝桥接治疗”在疗效是仅仅是未能有效阻止体内的凝血事件,而另一端的出血事件风险升高造成了其恶化预后的“假象”。

3.问题三:NOAC排斥“抗凝桥接治疗”

由于该研究服用NOAC的患者比例不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是已往的大样本NOAC“抗凝桥接治疗”试验同样显示“抗凝桥接治疗”显著加剧了患者出血事件风险。而且在NOAC可以快速停药特性的背景下,“抗凝桥接治疗”中跟进的肝素会造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伤害,而不是治疗收益。

三、房颤抗凝 路远不能急

综上所述,“抗凝桥接治疗”还不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案,而许多临床医生在“抗凝桥接治疗”方面走的太远了,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抗凝桥接治疗”并不是必须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虽然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治疗需要优化,我们也不能否定“抗凝桥接治疗”在特点患者群体的适用性,但是想当然的去制定推广房颤抗凝方案是不可取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wangp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