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197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在美国Wake Forest大学Bowman Gray医学院受聘为International Research Fellow。1997年再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Wake Forest大学研修。1995年担任心血管内科二病房主任。1999年担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党总支书记。2002年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2004年担任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起搏电生理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特邀专家,中华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五家国家级杂志编委,黑龙江医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卫生厅药品审查委员会委员。
在2010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更新中,ACEI、β受体阻滞剂的若干争议和具体应用问题得到澄清。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领域近10年来的突破性进展是SHIFT研究,研究提示,心率是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领域进展包括:①新型正性肌力药物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②新型血管扩张药—奈西立肽;③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B);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⑤腺苷受体拮抗剂—心衰治疗中保护肾功能的新希望;⑥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拮抗剂;⑦ARB联合ACEI改善心衰预后;⑧其他—他汀类药物;⑨促红细胞生成素;⑩肾上腺髓质素(ADM)。另外,甲状腺激素,雄激素在治疗心衰方面也有新的进展。Istaroxime是一种对心肌细胞同时具有正性收缩和正性舒张作用的新型药物。2010年ACC提出了抗焦虑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危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包括:①对于NYHAⅢ~Ⅳ级患者,CRT治疗获益大;②持续增加主动脉血流装置(CAFA)联合药物治疗较单一药物治疗更有效;③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早期显示有可能从成纤维细胞直接分化为心肌细胞,无需经过干预来分化细胞的阶段;④应积极探索microRNA在治疗中的作用;⑤健康教育和随访对于心衰患者至关重要。
总之,未来心衰治疗策略中调控有关心衰的神经体液因素将较目前采用的单纯抑制某种神经体液因素更为重要,对心衰的治疗逐步向细胞和基因和分子水平发展。非药物治疗有望成为药物治疗的有效伴随手段。心血管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预防教育将成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