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6 月 27-28 日,由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办,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心血管医师规范化培训班暨中国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培训 2015 在北京已顺利举办。
本次会议针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学、病例讨论及介入心脏病学等领域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理论、规范及新进展等进行研讨和交流,邀请到了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杨跃进、郭继鸿、刘梅林、陈红、王斌、董建增、郭丽君、卢喜烈、陈琦玲和马宁等教授进行现场授课。
会议期间,丁香园特别邀请到阜外医院杨跃进院长、航天中心医院王斌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北京医院刘梅林教授接受采访。
杨跃进院长谈临床介入培训:培训应该规范化
杨院长认为,做介入的临床医师在培训工作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首先,理论培训需要规范;
第二,「传、帮、带」方法也需要规范,最关键的是老师要规范,老师做到规范的方法很简单:问问题,比如可以问我相反向的问题,「杨院长,你为什么这么做,我可不可以不做」。老师要敢于问问题,并且敢于被所有人问问题,被同单位不做介入的专家问问题,经得起老专家、北京市其他医院的专家、全国各位专家、全球各位专家问问题。
最后一点,规范化督察。规范化理论培训、规范化实践指导、规范化督察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杨院长特别强调,临床医学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是医学的共性,介入治疗更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没有任何一位医生能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介入治疗,必须通过「传、帮、带」的学习过程来提升技能。
王斌院长谈培训班开展的意义:规范治疗、服务基层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针对这些疾病的诊治,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从大医院向基层医院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的防治效果」,在提到培训班开展的意义时,王院长这样说道。
「在此过程中,政府在医改方面也在支持基层医院的建设,但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培训方面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也是我们办学习班的目的,即帮助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心血管常见病的诊疗水平和对危、急、重心血管病的识别能够尽早安排转院或会诊。」
王院长表示,一些基层医生在培训后感言,心血管医师规范化培训班历届活动都比较务实,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些所需要的知识;不仅结合了国内外研究最新的进展,也极力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包括这次讲课的阜外医院杨跃进副院长、人民医院的郭继鸿教授、陈红教授、北大医院的刘梅林教授、安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北医三院的郭丽君教授等等。由这些高水平、大师级的专家亲临授课确实提高了培训的效果,而且培训的课程也深受大家的欢迎。
最后,王院长指出培训的特点: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会议演讲时间比一般会议时间要长,争取可以把问题讲透,并留一段时间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机会。近两年除了我们办的培训班以外,发现其他省市也办了相似的培训项目,从这个角度也说明我们的培训活动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陈红教授谈培训班感受:规范化培训应落到实处
针对第十一届心血管医师规范化培训班成功举办,陈红教授在会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心血管领域近两年的进展比较快,特别是这种面向基层的培训班特别重要。理念不停更新,关键是如何落到实际,让大家了解、认识以及掌握」,陈教授在回答提问时强调。
最后,她表示心血管医师规范化培训班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措施。
刘梅林教授谈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将是必然的趋势
刘教授畅谈互联网未来参与整个医疗过程将是必然的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如何促进未来医疗的健康管理,实际上是未来大家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但是在未来围绕科普教育,患者的管理和健康指导方面,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比如说在医疗模式的转变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去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造新的模式的设计,这种模式首先是针对网络基础比较好的人群去做探索。从基本的需求上讲,这应该是一个快速、便捷,让每个人都可触及的系统」,刘教授指出这是目前迫切需要拓展的空间和方向。
「慢病的管理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医疗健康状态的,而让更多老百姓获益的这样一个管理模式,网络就起到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
这种慢病管理要赋予很多的内涵,一是在平台上,患者可以和医生、健康指导者有一个很好的沟通的途径,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同时减少跑医院和见医生的不方便和路途的延误。二是患者对自己的健康数据有一定的储存,相当于收集自己的健康管理档案;同时这对于医务人员进一步诊治方案,制定健康管理措施,也会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她还认为,这种慢病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慢病的管理模式的探讨或者是成熟的方案,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将为我们国家慢病的管理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