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王宁夫教授
2011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法国巴黎市召开了欧洲心脏病学年会,王教授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将28日关于大隐静脉桥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保护和治疗的学术专场的现场资料进行了详细整理,以下为王教授提供的精彩内容:
大隐静脉桥PCI术中的保护和治疗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的技术难点。大隐静脉是冠脉搭桥手术最长选用的桥血管。冠脉搭桥术(CABG)后静脉桥比动脉桥更易过早病变或老化,常发生血栓、再狭窄、钙化,甚至完全闭塞。对于外科搭桥术后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的病人,既可以选择PCI术治疗大隐静脉,也可以直接治疗原发的靶血管,或选择再次搭桥,主要是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大隐静脉PCI术治疗方法简便,直接有效,但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无血流、围术期心肌梗死、心衰等现象,影响其治疗效果。
意大利的Ugolinbruno教授报告了大隐静脉桥(SVG)PCI术中无血流的预防。他认为目前比较好的方法是血栓抽吸加上远端滤网联合使用,因为引起无血流现象的原因除了血栓之外,还有斑块碎片的脱落。大隐静脉桥本身缺少分支,所以特别容易发生无血流现象,因此,在PCI术中常规保护十分重要。2008年Coolong等报告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以使患者术后的心血管事件(MACE)及死亡率均显著下降。近年来除了使用血栓抽吸加上远端滤网外,还有其它一些方法也有益于预防大隐静脉桥(SVG)PCI术中无血流,如术前冠脉超声检查、直接支架技术、小支架技术、应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分阶段治疗技术(先行球囊扩张,其后先行抗凝治疗,择期再行支架术)等。有研究表明,综合预防,可使SVG的无血流现象降至为零,PCI成功率达到76%。因此,他强调,即使是低危风险的病人,也应该常规使用保护措施,如果评估SVG治疗风险时发现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风险时,应该尽量避免治疗静脉桥血管,可以先处理原发病变的血管。
荷兰的Pierfrancesco教授强调在治疗SVG时既要考虑到血栓问题又要考虑到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2006年的RRISC试验表明SVG治疗5年后裸支架的再狭窄率为27%。但药物支架同样存在血栓的问题,至少在10.5%以上,无论是药物支架还是非药物支架,两者的血管重建术(TVR)无差别。但SOS研究的今年即将公布的临床观察结果似乎表明,使用药物支架的远期生存率要更好一些。ISAR研究,一年结果,短期结果药物支架更好些,但远期疗效如何还不清楚。
美国的Bernard Gersh教授认为桥血管病变常常带来心衰发作。2011年的一项3001,902例荟萃研究表明,有17.5%的静脉桥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了再次搭桥手术。CABGs术后1-5年时治疗原发血管的比例为76.5%,治疗SVG为31.5%。但到了10年时,治疗原发血管为53.7%,而治疗SVG为44.5%。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血管病变逐渐加重,治疗的可能性也逐渐降低。这项研究的最终统计MACE和心衰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好于PCI和CABG。早在1993年就有研究报告CABG术后行PCI不能改善病人的预后,但是PCI术后行CABG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但是也注意到,在CABG术后进行PCI,如果治疗的是左冠脉前降支的静脉桥血管,也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表明PCI治疗静脉桥血管还是有一定的益处,关键是适应症的选择。
总之,SVG桥血管病变时,介入治疗并发症多,有可能会影响其有效性,值得关注。理想的SVG治疗包括抗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控制,必要的血管重建治疗(PCI优于CABG)及一些非血管性治疗。
再次感谢王宁夫教授对丁香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