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让:防治房颤有据可依

2011-09-20 00:00 来源:医师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房颤的临床诊治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课题。2010年欧洲心脏学会颁布的房颤治疗指南为当前国内临床房颤防治提供了策略及实践层面指导与启示。就此,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王思让教授重点介绍与回顾了新指南有关房颤的新分类、治疗原则、出血风险评估、具体抗凝措施以及药物治疗策略等,对临床实践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内容。

据王教授介绍,指南推荐的房颤新分类方法也是以房颤病史为基础,具体分为六类,分别为:首发房颤(Initial AF)、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少于48 h至7 d)、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超过7 d,或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长期持续性房颤(Prolonged persistent AF,超过1年,但电复律仍可转复)、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和静止性房颤(Silent AF,无症状,合并于前五类)。由于各类型房颤各自特点不同,因此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首发房颤可自行转复或节律控制;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可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考虑药物节律控制、药物室率控制、导管消融和抗凝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可选择导管消融、药物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对于永久性房颤,首先推荐药物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

但是在大的治疗原则框架内,如何精确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及剂量,相关利弊之争有些仍无定论。针对此方面,新指南建议的控制节律药物包括胺碘酮、依布利特(用于急性复律)、多非利特、决奈达隆、维那卡兰、雷诺嗪、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建议的控制室率药物有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与维拉帕米,优选的抗血小板制剂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新指南特别指出,并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绞痛患者应选择上游药物治疗,如ACEI、ARB及他汀类药物。而且,在CHADS2评分基础上,新指南进一步挖掘危险因素,推荐CHA2DS2-VASc评分,总分9分,2分以上建议抗凝治疗(表1)。

王教授指出,抗凝治疗之所以难以推广和普及,与需要监测凝血情况及存在出血风险有关。指南推荐HAS-BLED评分系统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表2),总积分9分;分值越高,出血风险越高。根据上述评分系统,确定抗凝治疗策略:CHA2DS2-VASc分值2以上即有抗凝适应证,需口服抗凝药物;HAS-BLED评分3以上者,抗凝治疗存在出血风险,需结合临床特点决定口服抗凝药物方案。有关抗凝药物的具体选择与检测,新指南指出,口服华法林应使INR维持在2~3,而中国人较理想的INR达标范围是1.5~2.5。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为直接抑制凝血酶制剂,疗效及出血风险均略优于华法林,且无需监测INR,口服110~115mg Bid,而肾功能不全者需酌情减量。另有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斑(Rivavoxaban)也在美国开始临床应用,但目前达比加群酯、利伐沙斑在国内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