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嘉:关注CRT治疗理念转变

2011-10-09 00:00 来源:医师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黄德嘉教授指出,1993年以来,陆续发表的多个有关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经冠状窦植入左室电极起搏左心室安全可行;CRT可逆转左心室重构,防止心衰进展和恶化,不但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还能降低死亡率,减少了心脏性猝死风险。

适应证不断升级

“2009年中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建议”推荐,CRT/CRTD的Ⅰ类适应证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充分抗心衰药物治疗后,NYHAⅢ级或非卧床IV级;窦性心律;LVEF≤35%;QRS≥120 ms。Ⅱa类适应证为慢性房颤、符合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其中新增Ⅱa类适应证包括LVEF≤35%、NYHAⅢ级及以上、符合常规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搏依赖;LVEF≤35%,植入常规心脏起搏器并心室起搏依赖,NYHAⅢ级及以上者升级为CRT;充分药物治疗后NYHAⅡ级且LVEF≤35%,QRS≥120 ms。新增Ⅱb类适应证:LVEF≤35%,NYHAⅠ或Ⅱ级,植入ICD或永久起搏器时预期可能长期依赖心室起搏。

黄教授还强调,现共识认为:对需长期右室起搏患者,如NYHAⅢ级、LVEF≤35%、QRS波为右室起搏图形,是双心室起搏适应证,升级后可部分改善心衰症状和左室功能。

我国现状与问题 

我国于1998年开始开展CRT慢性心衰治疗,2002年植入首例联合心脏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CRT-D),此后我国每年CRT植入例数增长超过30%。目前,我国约有264 600例患者存在CRT/CRT-D治疗适应证,但仅约5‰患者接受治疗,与指南要求相去甚远。可能的原因主要有:部分临床医生不了解指南;未认真寻找有CRT适应证的心衰患者;因CRT降低死亡率的幅度较小、20%~30%患者无反应以及植入技术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等问题,质疑CRT的益处,错误地认为药物治疗足矣。

未来发展方向 

CRT将在以下领域有所突破。(1)适应证不断扩展:服务临床18年来,Mustic、Care-HF、BIOPACE 2012、MADIT-CRT、REVERSE和PACE 2009等一系列临床试验逐步证实,CRT不仅能治疗严重心衰(NYHA Ⅲ~Ⅳ级)患者,而且能预防心衰进展和发生。(2)植入器械和技术的改进:CT、MRI等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冠状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应用及新技术的应用,将使CRT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升。

我国现有500万心衰患者,需大力践行心衰药物及器械治疗指南的宣传、普及和推广,需与心衰领域专家合作、沟通,为制定综合的最佳治疗方案,加强心衰患者的综合管理。另外,需与政府部门、保险机构沟通,保障心衰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应培训更多的介入医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